第317章 前世网上最常见的话题

不过光刻机这玩意,高振东现在根本就不去想什么紫外、极紫外光刻,浸润光刻,多次曝光这些鸟玩意,整个技术环境根本支撑不了的。

他要搞的,就是用自己亲手做出来的现成的东西——激光光刻,同时光刻制程,他根本就不去想多少纳米,连微米级别都嫌高。

对他来说,甚至只要亚毫米级别的就好,也就是100微米到10微米这个级别,能在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放下十来个乃至几十个晶体管就行。

可别小看这个密度,已经能做很多事情了,尤其是对于DJS-60D乃至他规划中的二代高性能计算机来说。

而且搞数字电路的都知道,有了合适的数字电路芯片,哪怕没有计算机,也能玩儿出很多花活,用简单的代价,实现很多控制需求了。

对于这个制程精度,随便什么激光,其波长都是足够小了,功率也比较容易实现。

至于极紫外光刻机,那是由于光刻制程小到一定程度的需求,而且功率很难做大,这时候想那玩意完全是做梦呢。

至于亚毫米精度的光刻能不能实现,高振东还是有一定信心的,大不了请相关单位手搓几套光路系统,光源自己上就行,他可不只会红宝石激光器。

作为前世的资深军迷,他心里门儿清,东北光学所可不是吃干饭的,那是相当牛逼的一个存在。

而且原本来说,国内的集成电路其实起步并不晚,与普通人直觉反应相悖的是,我们的第一块集成电路,诞生于1965年,实用化的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诞生于1977年,这是一台分辨率可达2.5~5微米的光刻机,而仿制成功8080CPU,是在1979年,比汉斯猫还早一年。

总体来说,其技术水平,大概在距离最先进的4~7年的样子,至于后来几十年怎么又混成了那个鸟样,就不得而知了。

反正总之就是,要搞集成电路,国内这个时候的条件还是基本成熟的。

高振东很快就定下了第一个目标,亚毫米级的接近式光刻机,不过具体的搞法,还是要自己仔细考虑考虑。

而且集成电路可不只光刻这一点内容,还有好多呢,好在其中大部分,可以在规划好之后,交给1274厂去搞,这个他们还是有经验和能力的,唯一麻烦的就是光刻机这个事情。

亚毫米级别的精度,决定了总体来说这个事儿能办得不错,要是想一步登天搞个拿纳米来计数的,那就得等猴年马月了。

他和吕厂长、鲁总工深入交流了一番之后,道:“吕厂长,鲁总工,这样,我好好消化一下这些材料,然后再拿出一份具体的计划来。”

两人也知道这一步是省不了的,也没什么异议,和高振东约好下一步工作的时间之后,留下材料离开了三轧厂。

回到家的高振东,吃完饭继续在纸上写写画画,就是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个年头的半导体工艺虽然没有日后的复杂,但是要考虑的事情还是不少的。

娄晓娥看见他忙,也不吱声,她的考试也快要到了,她也忙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