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章 也不是所有订单都能接

当然严格来说,真正要找常浩南面谈的,其实是李忠毅。

“浩南同志。”

后者从身边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档案袋,交到常浩南手里:

“月初的时候,有一家挪威企业向沪东造船厂提交了一份建造8艘LNG船的订单。”

“沪东厂方面的意思是,船本身应该是没什么大问题,但订单里面专门强调了要安装你们火炬集团专利的那套蒸发气再液化系统,所以这个合同具体能不能签,要怎么签,还要询问一下你的意见。”

“本来他们是准备直接找你的,但前段时间一直联系不上,所以通过船舶工业集团层层上报,最后就到了我这里。”

照理来说,航空动力集团这种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长时间失联,完全可以当成事故来处理。

不过常浩南毕竟长期身处科研一线,情况实在特殊,所以一般不会因为找不到他而大惊小怪。

“问题肯定是没什么问题,我们那个BOG再液化系统完全适配沪东厂的Gas-Transport液货舱技术路线,如果结合天然气动力的柴油机,几乎能保证运输过程零损失……”

说话间,常浩南拆开封绳,从里面掏出了几份厚厚的多语种资料:

“但是咱们这LNG船……连给国内试用的第一艘都还没造出来,真有人敢一次给8艘的订单?”

2001年这会,大部分现有LNG船的订单仍然握在日本船厂手里。

新增量则主要在韩国。

至于华夏,在高端船舶领域没什么说服力。

要知道,每艘13.5万立方米大型LNG船的价格基本在1.5亿美元以上。

而Gas-Transport液货舱因为重量和体积大,所以建造成本还要更高,报价普遍要在1.7-1.8亿美元。

8艘,就是14亿美元。

将近120亿人民币……

这种订单,哪怕国内企业都不敢下——

华夏石化目前也只是签了两艘的合同而已,而且要求先开工其中一艘,通过验收之后再决定第二艘的情况。

一个国外企业,凭什么啊?

“所以沪东厂那边才表现的很慎重嘛,就是担心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陷阱存在。”

李忠毅解释道:

“不过我们也找一些国际商法的专家看过,里面除去预付款比例稍微低了点以外,似乎也没有其它的问题了。”

带着好奇,常浩南翻开了那份中文封面的文档。

“咱们新入局,议价权不足,预付款压到10%确实没什么好抱怨的。”

“如果确定没问题……”

他本来想说,如果确定没问题的话,那就大胆接下来这个订单。

但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瞥见了背景调研当中乙方公司的股权构成。

挪威系卓尔公司,控股70%。

其它30%则杂七杂八,哪里的成分都有。

“等等……”

常浩南突然话锋一转:

“麻烦李主任跟沪东厂那边强调一下,这个订单暂时不要做决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