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周夫子和顾川泽都说,贺宣考上童生,欠缺的是积累,遇上合适的考官就能过。

乡试能中的机会不大,除非真的走运,考官十分喜欢贺宣的文章,这种概率就跟中大奖差不多。

家里的这些人也十分上心,自从贺宣报名了县试,一旦看到贺宣拿起书本,家里不能发出动静,干活也要远离书房,不能打扰到公子,甚至红烧油炸被氛围感染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叫。

吃食方面更是注意,鸡鸭鱼肉轮换着来,小竹都想每日中午给公子送饭,免得学馆的饭菜不合胃口,饿着公子。

这就是高考家长们的心情吧,贺宣说了两次,让大家放宽心。

可是家里人都知道科考的重要性,虽然不会说什么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类诗句。

却也知道,公子要是考上了,身份地位不一样,大家走出去乡亲们都要夸两句,就像哪个曲子里唱的一样,鸡犬升天。

这一年来,家中又盖了后罩房,其中两间分给小竹,他娶了余小兰,整日都乐呵呵的。

余小兰嫁过来后也在贺宣家干活,不过目前家中活计不多,只是开始学厨艺,帮着洗洗衣裳,做做针线,小竹的衣裳以前是余婶帮着做的,定亲后都是余小兰做的,终于体会到了有人知冷知热的感觉。

于五郎成亲了,有粮哥的婚事定的晚,要等女方到年纪才能成亲,被两人取笑了好几回,说归说,还是给余有粮出主意,给姑娘送什么礼物,怎么跟人家交谈?

家里的母鸡养了不少,贺宣担心鸡瘟,不敢扩大规模,羊群没有这个担忧,已经有十来只羊了。

羊奶多的贺宣根本喝不完,除了送些给长辈,大多都制成奶干,天冷的时候,寄到京城去,谢端的长姐喜欢吃这个。

县试的日期在三月初五,隔天一场,共考五场,科考题目类型是帖经、墨义、策问、经义、杂文、诗赋。

帖经类似于填空题,你出上一句,我答下一句。

墨义就是翻译。

策问,大部分涉及到朝廷的政治,经济,吏治等方面的问题。

经义就是考八股文章了。

杂文是当官要用的各种体裁,主要是篇、表、论、赞等等。

诗赋不用解释了吧,在科考中占比不大,有时甚至不会考,不过会作诗的好处在于能交到有才华的朋友,以诗会友,一听就很厉害。

而且文人很多爱作诗,要是考官或者上司正好喜欢诗赋,就能有效的体现个人价值,相当于手底下有个能拿的出手的年轻人,让上官对你印象深刻,这个的重要程度体现在后面的人际交往中。

贺宣的弱点在诗赋,这方面才华值不高,只能靠东拼西凑,但是杂文和策问这块比较擅长,杂文就是固定的套路模板,只要套好了,说不定科考的时候直接能用上。

策问能得到周夫子的赞扬很大一部分是谢端的功劳,每月寄来的信里面有不少时文,看多了,就算模仿着写也能说出几点。

为什么普通人家难以培养读书人,钱财是一方面,没有这些资料,光读四书五经,能考上科举才怪了。

时间一晃而过,贺宣提前半个月就在县城的客栈定了两间房,为了三月五日能早早到考场,因为这天寅时就开始点名入场,所有参加的考生都要早早在考场外面等候,读到名字,就接受检查。

如果在家里住,会很晚才能进入考场,因为城门也是寅时开,在走到考场,这中间花费的时间,精力,还不如早早在客栈休息好,用饱满的精神迎接考试。

周夫子介绍了另外一家学馆的两个少年跟三人互结,五人不算熟悉,分到同一位禀生具结,每人出了二两银子,是给禀生的辛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