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早就定亲了,家里太差,不勤快的余婶也看不上,直到城东的这个姑娘出现,姨婆一说,余婶就觉得不错。

还是去看了一眼,姑娘家姓周,名取的也好听,叫美芳,长相秀气,啥啥都满意,就是年纪小了些。

余婶中意了,回家给有粮一说,有粮知道母亲为了自己的婚事,愁的不行,小竹和五郎都说亲,只剩下自己,就同意了。

姨婆当媒人,撮合双方见面,就是在县城,余婶和有粮在店里干活的时候,女方在附近露个脸。

好嘛,知儿莫若母,有粮看到姑娘的脸就面红耳赤的,原本的三分热情,立马暴涨到十二分。

周家家境一般,就是普通村民,但是这个女儿从小懂事,就想说到好些的人家,最好不用下地干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县城的人家攀不上,正好余家来说亲,周父周母也打听过余家的事情,不过余叔的人品没话说,余有粮身板不错,人也勤快。

除了余家没地,其他都好,余叔余婶为了打消周家人的顾虑,聘金给的不少,还造了新房。

这会子说要提前成亲,还要离开村里去京城干活,余叔也是好声好气,把自己对孩子的打算跟周父商量了许久。

为人父母的,哪有不为了孩子好的,而且有粮跟着贺宣,明显以后前途肯定好,周父为了周美芳着想,同意了提前婚期。

所以,余叔余婶忙的是脚打后脑勺,余叔要安排地里没收的大豆,玉米,还要学着记账。

余婶不肯放下城里的生意,抽空还要准备成亲的东西。

忙了两三日,直接把余大牛的媳妇拉来帮忙布置。

各自忙碌着,贺宣让小竹去贺木匠家里定了好几个大箱子,用来装东西。

到城里,周生亮家坐了一会儿,拜托周爷爷帮忙照顾着铺子,还把制作麦芽糖的方法教给了他们。

其实以贺宣现在的地位,根本不用担心护不住,不过自己去了京城,路途漫长,传个信都要两三个月,有了什么意外,周爷爷能处理的就简单些。

周家在县城还有位主簿,知县是朝廷命官,三年一任,要是连任最多九年,不过有门路的都想着往上爬。

主簿和县丞却少有变动,县里的具体事务也都是他们在处理,所以,周家人还是比较靠得住。

麦芽糖的做法,县城知道的人不多,做来卖,能挣些辛苦钱,但是在京城,随意一家酒楼,就有饴糖,不算什么秘方,给了也就给了。

小竹把麦芽糖的做法写在一张纸上,只要周生亮准备好材料,进城的时候过来教过一遍就会了。

余叔余婶说办就办,酒席就定在九月二十六,本来就准备农闲办婚事,东西买齐了,通知到位,自然很是迅速。

铺子里有于五郎带着于大嫂干活,加上贺青也能帮得上忙,把余叔一家人空出来三日,先办喜事。

小竹作为妹夫帮着跑前跑后,今日送请帖,明日去买肉。

这天,小竹买完东西回来,车上还拉着树苗,进院子跟贺宣报喜,“公子,我今日去了一个村子,一户人家杏种的好吃,本来想买些的,不过现在已经没有了,就买了三颗苗回来。”

贺宣跟着出去,大家把板车上的树苗卸下来,都不大,也就小腿高,估计还要等上好几年,才能吃到小竹说的味道很好的杏子。

这三颗树苗既然打算带去京城,就直接种在钵头里,免得还要挖。

除了杏子,板栗苗,核桃苗,还有家里的薄荷草,金银花都挖了种在一个个钵头里,到时候带走。

行李一件件的打包好,贺宣屋子里空旷了好多,穿不上的旧衣物,就让余叔余婶处置了,能用的上的被褥,平底锅,梳子,扇子,乃至碗筷都带了几双,在路上用。

箱子足足装了五个,后面还有。

贺宣可惜自己的大浴桶,怕是带不走,就留给于姑母家,方便他们给家里娃娃沐浴。

去京城的人都定下来,小竹,小兰,有粮和周美芳,于五郎,贺青,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