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人回味着昨天卫王和颜悦色的与自己交谈,并且还摆出两件任务让自己来选时的画面,不由得暗自庆幸。
科举制度是大周官员考核的核心,特别是类似于魏大人这种一县之地的最高行政长官。
每一任的地方官,在任期内有多少读书人参加了县试、府试、又有多少人通过了院试取得了功名,与他们将来的升迁息息相关。
郡马爷参加县试时,魏大人已三十七岁,考中进士两年。
虽说只是个三甲同进士出身,但三年一科,一科取士三百人,也就是说,平均一年才考中一百人。
只要考中,放在今天,那根本就不能拿清北来相比,起码得是清北的本硕博连读才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惜魏大人家里面不太富裕,又加上其本人不太会钻营,进士是考上了,出身也算是有了,却偏偏在吏部选官两年,一直没有混上个实缺。
若不是上一任的汲水县在任上忽然间得病死了,一众在吏部选官的进士们又看不上这附郭的位置,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轮得到他。
虽是附郭的县令,但怎么说也是有品有级有俸禄的体制内干部,帽子能砸到头上便已经是祖坟开了光了。魏大人自然没有挑肥拣瘦的资格,收拾收拾便赶着上任了。
刚一赴任,便赶上县试开考。魏大人没什么经验,又赶上前任县令走的太快也太巧,很多事情来不及交代,于是很多“本应该”在这一次县试中取中的童生,便只好再委屈一年。
县试本是科举中的入门试,若是评秀才这个职称的话,后面还有府试和院试。
可是你既然连门都不让我入,那你魏大人名下的其他弟子,就算入了门也别指望能走得很快。
路上坑很多,谁知道会崴了谁的脚。
于是在那些“本应该”考中的考生家长一番语焉不详的交流之后,卫州府汲水县的考生,通过府试的名额便只剩下了一个。
至于仅剩的这一个名额最后如何落到了林郡马的头上,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好在,最后的院试没出什么幺蛾子,林秀才这仅存的一人保住了汲水县文教的硕果,才不至于让魏大人颜面无光。
虽然说起来,更应该颜面无光的应该是前任县尊,不过人都死了,是吧。
由此可见,不论是哪朝哪代,华夏番邦,也不论是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前任是高升、离职还是去取经了,工作交接这一项,都得认认真真的做好,真的能减少很多麻烦。
正当魏大人低着头检讨这些年来工作中的得失,思索该如何抱紧郡马的大腿,攀上卫王爷的大船时,忽然听到上面卫王的招呼。
“汲水县的魏大人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