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课的时候,学校图书馆成了高原的最佳乐园。同时还念念不忘发端于清光绪年间,解放后改名的南京图书馆,不愧玄武区一道亮丽的风景,上高三的每天晚上,他背着沉重的书包,骑自行车来到这个书香弥漫的建筑空间里,一边忙于复习应付高考,一边饱览真正想看的各种书籍。文学名着对他那个年龄似乎有点枯燥,通俗作品又显得没档次,他就专门寻找一些雅俗共赏的来读,从此,创编戏剧故事的功底打得越来越扎实,处女作《桃李满天下》被市话剧团拿去做了修改,演出还算成功,对于一个中学生已经算得上旗开得胜。
他慢悠悠地走进图书馆,兴致勃勃按照昨天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思路,像一位德高望重的建筑师那样,冷静观察着馆内的所有细节。听老师说,这座现代风格的图书馆建造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参考西方发达国家模数式建筑特点,书库布局完全顺应阅览室的设计构思,模仿一些久负盛名的大学图书馆,将基本书库、辅助书库和阅览室三位一体,连接成一个有机的充满活力的学习空间。
按平常习惯,他先要看一会报纸,就进了报刊阅览室。最近对深圳特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曾在广州军区生活过,上初一那段日子,经常和同学一块去当时还叫做宝安县的地方游玩。它位于珠江口东岸,夹在大亚湾、大鹏湾和伶仃洋中间,与香港隔着一条河。一九七九年改名SZ市,一九八零年获国家批准试验创办经济特区。如今五年过去了,那个他熟悉的破落地方据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人说它将成为中国城市的标杆。昔日的穷地方目前在搞私有经济,他们的理念,他们的生活方式好像快要和电影里的香港、台湾差不多。可能是自己思想僵化,以后真的要多看深圳方面的东西了。
看完报纸,他上了二楼书籍阅览室,进门一眼就看见肖蓉和胡卫红坐在十分醒目的位置,正好她俩身边有空座,就笑着打招呼,走过去在空位上坐下。肖蓉看到这位图书馆的常客自然兴高采烈,三个人轻声轻气地聊了起来。说到城市规划的风格问题,肖蓉说她哥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