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梅沉思片刻,说出了一个人选,“就找李婆子吧,她年轻的时候绣花手艺可好了,这会年龄大了眼神不好,绣花是做不了了,可缝个面袋子,还是没问题的。”
“而且,李婆子相公儿子儿媳都死了,就带着一小孙女,平日里日子过得凄苦,这活交给她,也好让她赚个零花。”
孟昭点了点头,让李玉梅去安排这事。
等她教完工人们如何确定土豆渣还需不需要过水,便看见李玉梅带着李婆子过来了,旁边跟着的,竟然就是当初卖给她青梅的沈芸。
沈芸看见孟昭在,赶忙凑了上去,“孟昭姐姐,你怎么也在这。”
“我也在这作坊里,你是来帮你奶奶的?”
小姑娘点点头,“嗯嗯,平日里在家,都是我帮奶奶穿针的。”
第一次见面,她以为这姑娘才十岁,后来才知道她竟然已经十二岁了。
沈芸从小没爹没娘,跟着奶奶一起长大,过的都是苦日子,吃不饱穿不暖,个子自然长不高。
一个袋子要装50斤淀粉,孟昭要求高,针脚必须得密实,还得是来去缝,不然容易漏粉。
所以做起来会慢一些,定的价格是一个口袋一文钱,祖孙俩一天大约能赚个二三十文。
等这批袋子都做完,怎么也能赚个200文左右,俭省点用,够她们祖孙俩吃上一两个月了。
等里正回来时,把今日的账本拿给孟昭看。
土豆的收购价格是十文钱七斤,沈家村收了300斤,下河村收了1200斤,外加买的十匹麻布,一共支出了不到四两银子,这些都是现结的。
之所以把账目记录的这么详细,除了方便后续的算账外,也是为了另一件大的支出,那就是交税。
毕竟她们这是正式建了作坊,不是之前随便摆个摊交个摊位费就成,得按照规定定时缴纳商税。
关于交税的事孟昭什么都不清楚,全靠里正从旁解释。
“太祖爷终结乱世不过二十多年,当今陛下年幼时也是随着太祖爷四处征战,见识过民间疾苦的,起初在税收上,还相对宽限。”
“不过这几年,听说北边不太平,朝廷一直在训练新兵,征集粮草,这税收,慢慢就又上去了。”
“尤其是这商税,已经涨了好几回了,现如今大概是十五税一。”
春风楼的那张契约一共是675两,自己的二成利是135两,需要交8两左右的税。
这个比例在孟昭心里,还是完全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