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北方过冬也这么费钱,取暖效果还这么一般。”谢凡又忍不住吐槽起来。
加上谢凡刚来北方,不适应环境,手上生了冻疮。提笔写字便会疼痛,索性只好多看少写。谢凡每日搓手泡热水,只盼着冻疮能在二月前好转,免得耽误会试。
会试由北京礼部主持,故而又称“礼闱。因为在二月,又称“春闱”。
会试与乡试十分相似,亦有主考和同考官、提调和监试、供给和收掌试卷、弥封和誊录试卷等等。只是级别比乡试高出许多,主考官仍是两人,同考官却有十八人,俗称“十八房考官”,多为翰林官担任。
考中者便成为贡士,第一名则是会元。会试后,贡士们再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取为进士。
因殿试并无人会落榜,只是重新排名,所以一旦成为贡士,实际上已是进士, 只等一个天子钦赐出身而已。
可因为会试面对着全国两京十三省万千举子,便有个特别录取之法——南北卷:即是依考生籍贯地域,按照南北不同比例,录取考生。
此事起源于太祖洪武爷年间,鼎鼎大名的“南北榜案”,曾轰动一时。
注释:
《明史·河渠志》载:“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挽,仍元人之旧。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在明朝,通惠河也被称为大通河。
《明史·河渠志》载:“大通河者,元郭守敬所凿。由大通桥下抵通州高丽庄,与白河合,至直沽,会卫河入海,长百六十里有奇。十里一闸,蓄水济运,名曰通惠。”
《明朝小史·第二卷》记载:“洪武三十年丁丑科,试官刘三吾、白信稻,取宋琮等五十一人,中原西北士子无登第者。……下第者以三吾等南人为言。上怒,命儒臣再考落卷中文理长者第之。……或言刘、白嘱信等以陋卷进呈。上阅卷益怒,亲试策问,又取山东……,共六十一人,皆北士也。考官信等俱磔杀之,等亦伏法削籍。故世称春夏榜,又谓之南北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