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不是,我家娃现在既能认字,又能背诗,还能算数。
前几天那表演看了没有,还会唱歌跳舞。城里也就教这些吧!”
“那可不,我跟你说。我家那个四岁,回去都能唱歌给我听,把我媳妇美的哟。
正说着过年带她到镇上走亲戚去呢,你们不知道,去年去走亲戚,我媳妇一肚子气回来。
镇上那小姑子家不是有一个同龄的女孩子吗?去上那什么育红班就学会蹦跶两下,可把我那小姑子得意的啊。
说孩子就是要从小开始培养啥的,还说我家这个啥也不会,今年就让她看看我们这个娃会啥!”
“我家娃也会,唱歌那叫一个好听啊!”
“是吧,是吧……”
大家的讨论很激烈,有人觉得要按照老师的标准,有人觉得只是帮忙带娃,不需要那么多。
总体来说,还是同意的人居多,宋锦绣丰收前那表演那无心之举反而变成了检验她成果的壮举。
最后村子拍板决定,每人每年交三十斤细粮,就冲着小宋不问报酬一口就答应当老师,咱们也不能寒了人家的心啊!
再说了,要是给太少人家不干了,上哪再去找一个老师?你们自己教吗?还是让娃继续当文盲?
虽说拿出粮食有些心疼,但是想到今年的大丰收,又想到自己家娃最近的进步,咬咬牙也能出。
学生家长都不反对,就直接定了下来!
这些宋锦秀都不管,不用在晒谷场上晒太阳,她只觉得世界又美好了。
特别是一群孩子又带着她满山跑。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宋锦绣垂涎各种野果子。
覆盆子,满山的山里红。
山里红他们不要,宋锦秀通通收入囊中。山里红可以做的美食可多了,就是有点费糖。
从现在开始直到入冬前,山上可食用的东西都是接连不断的。
地里收完麦子,就是红薯,薯,杂粮等。
收玉米时也是个小孩最高兴的事情。
大人负责收粮食,小孩子负责找甜杆。
这也是一年来收获糖分最多的环节了!
宋锦绣不敢钻进玉米地里去, 玉米地像蒸笼一样密不透风,穿行在细窄的垄沟里,毛茸茸的大叶片,喇地脖子和手臂又痒又疼。
她就负责跟在一群孩子身后,用她五点二的视力帮忙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