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乙逋注意着李乾顺的表情变化,见他还是一副担忧的样子,于是继续解释道:“王荆公的变法,的确有居多好处,但是哲宗朝中,新旧两党的对抗,导致这些措施不能很好推行。在加上南朝之人,投机取巧之多,务实之人少,民间怨声载道!”梁乙逋说完,从怀中掏出一个折子,递给李乾顺,道:“这是我国密探在南朝搜罗来的一些信息!”
李乾顺接过那折子,上面罗列了一些南朝大臣对于变法的看法,还有一些市井之民的意见,其中还有一首苏大胡子的诗句,“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原来所谓的青苗法,都是肥了官差,穷了老百姓!”李乾顺喃喃自语道。
苏大胡子这首诗大致的意思是,老百姓争先恐后去贷款,没用来种庄稼,而是用来玩乐。年终时候终究是要还这笔贷款,还不了怎么办,终究会受到朝廷的惩罚。怪不得李乾顺如此感叹。
“我听说,哲宗现在还在支持变法,大宋国力比起之前强了许多!”李乾顺看着折子上的信息,还是有点怀疑。李乾顺自己总管朝政多年,对于朝廷颁布的政策效果怎么样,还是很清楚的。王荆公变法,有些确实做得不好,但是两朝皇帝都在推行,那可以看出有些政策还是可取。李乾顺当然相信折子上的信息,但是不能因为个别人的意见,就否定整个变法。
“圣上放心!”梁乙逋知道,说服李乾顺,不是一句两句的话,于是继续解释道,“如今南朝,党派斗争厉害,都是围绕着变法来的。而哲宗,毕竟年轻,用人方面还是欠缺。变法中的政策很多是好的,连契丹也沿用了,但是实行变法的人,很多都是投机取巧之辈,导致变法推行困难。老臣收到密报,军中就有很多人反对!”
李乾顺低下头,沉思了好一会。很多时候,人事没处理好,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梁乙逋的这些话,说动了李乾顺。
“如今南朝,都有哪些名将?”李乾顺淡淡道。
李乾顺谈到将领,那就说明他有意出兵了。梁乙逋自然很高兴了,轻松道:“南朝本来就崇文抑文,除了开国之初的范文正公,狄公,之后都是无名之辈!这一朝,更是找不出一个会打仗的人了!”
梁乙逋说得有点夸张,但是也得承认,大宋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武将不多,再加上大宋为了避免武将拥军自重,经常调离将领,导致将领和士兵之间不熟悉,因此大宋的兵力比起契丹差了一些,和西夏比起来,那就看两国将领临场发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