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饭时,几人便去永乐寺的饭堂吃斋饭。
像太后、皇帝和皇后等人是不需要自己到饭堂来的,会有伶俐知趣的小沙弥捧着饭菜,随方丈一块送到客房中伺候。
宁安侯等人则是次一级,有专门陪客清谈的大和尚伺候用饭。
至于再次一级的嘛,就不好意思,劳驾双腿去饭堂里自己动手啦。
这永乐寺的斋饭难吃谈不上,好吃也不沾边,余年随便用了两口,端了碗素炒什锦回房去。
在寺庙里,她不开荤,把菜加工加工,做好吃点总行吧?
佐料齐全的,唯缺合适的锅具,余昇自告奋勇去找永乐寺的灶房借。
这会儿为了迎接太后,寺里没有外人,余年也不怕儿子被拐跑了,便由着他去,让拾来在后面偷偷地跟着,但不许被儿子发现。
余昇好一会儿才从灶房转回来,果然提了一只小砂锅回来。
余年将茶壶挪开,把菜倒进砂锅里,墩到茶炉上,放了些辣椒进去,又将酸梅粉撒了一点调味。
她曾在书上读过千里酱油和千里醋,千里酱油便是以香菇浸过酱油,晒干,再浸透酱油,反复十余次,变成黑色干巴巴的酱油香菇后,不管走多远,将酱油香菇放在水里一煮,便是一碗香菇酱油汤。
而千里醋则是以酸梅晒干,磨成精粉,等要用的时候加水搅成糊状,便是一样酸味的调味品。
千里酱油余年觉得可以用海肠粉和盐代替,千里醋她早先做梅子蜜饯的时候顺带做了不少,原打算当酸梅汤冲饮喝,没想到在这派上了用场。
这一砂锅菜在她调弄下,渐渐撒发出酸辣的香味。
一家三口吃着重新调味过酸辣口的炒素什锦,父子两个赞不绝口,余年心里想着不知道能不能借灶房自己做点什么,素菜就素菜,素菜也可以很好吃啊。
余昇忽然道:“娘,我想吃豆干。”
“等回去吧,这山上哪有豆干。”
“不是的,我看见他们有豆干来着。”
“小昇,你看见确实是豆干吗?”
余年为了确定,又问了一遍,斋菜里头有大片的笋衣,不仔细看的话,也有些像豆干。
“真的,娘,我一开始没找对地方,绕到后门去了,从窗户里看见他们从橱子里拿出一匹豆干来,剪了一块放在锅里煮。娘,咱们买一点豆干吃不行吗?”余昇摇着娘的袖子问。
“好,那我去问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余年觉得儿子虽然念了很多书,可是量词好像用得还是差点劲儿,豆干不都是一张张的,怎么能用匹字来形容呢?
那得多大的豆干啊?她可没见寺里有磨豆腐的石磨和晾晒的地方。
等过了中午忙时,余年到灶房门口,很有礼貌地问:“大师父,能不能卖给我们一点豆干。”
那灶房里的人倒是和气,一个又白又喧的大胖和尚,跟个大馒头似的,听见她问,很为难地道:“这位施主,我不知你说的豆干为何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