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两月来的施粥,流民们对谁家的粥稠,谁家的粥稀都做到心中有数。
这不,今日天刚放亮,什刹海北边的一户宅院前的粥棚里已冒出了热气,棚前也排起了井然有序的长队。
与往日不同的是,今日凡是来领粥的人都会说上几句类似百年好合、圆圆满满、早生贵子之类的吉祥话,每人手中也多了个印着囍字的圆饼。
很快就有流民发现给他们施粥的人中多了名梳着妇人头的年轻夫人,打扮虽然简便,但穿的也是件七成新的红衣。
因此猜出这位夫人就是这家的新娘子并不困难,可这抛头露面的……
“我看你真是读书读傻了!肚里的粥米都没消化呢,你就在这儿污蔑恩人的名声!”
身材瘦削的中年男人不敢躲避老母亲的捶打,连抽了自己好几个巴掌。
老妇人力气不足,停手后摸了摸身边孙儿的发顶:“平儿,你要记住,背后不可论人短长,更得知恩图报。”
“孙儿记住了。祖母,您吃饼,饼子甜甜的,可好吃了。”
老妇人牙口不好,得到的喜饼掰碎后泡在粥里才能吃下去,入口的甜味让她心中微叹。
如今这般实诚的贵人可是少有了,连她这行将就木的老人都能得一个饼子;自南方逃荒来的路上多少富户打着施粥的名义将那些青壮男子或年轻女人留下为奴为婢,其余老弱得到的粥水清可为镜。
若非她这傻儿子瘦的跟个竹竿一般,又是读书读木了,恐怕……
老妇人喝完了粥,身上也有了力气,又狠捶了儿子几下;你别说,这老妇人年龄虽大,用的可都是巧劲儿,捶的这儿子越发像个儿子了。
因此这一家三口也没注意到有一人正在向他们靠近。
……
“夫人,那位公公来了,说是来送赏的,让您去前厅呢。”
霍小姐,不,已梳起妇人发髻的霍棋放下手上的礼单,起身走了几步后道:“大爷可起了?要是没起让人叫醒他,收拾整齐了再过来。”
“是,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