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章 风波乍起朝堂急(八)

隆庆中兴 休息的云 1088 字 4天前

没了徐阶的庇护,高拱和杨博就开始收拾这帮言官了,这两位都被言官收拾的不轻,这次朱载坖要收拾言官,他们当然是要借机狠狠的收拾这帮言官。

高拱不仅是要收拾言官,还要安插自己的亲信进入科道,杨博也是正有此意,毕竟言官考满之后,可以直接外放知府甚至布政司参议、按察副使等要职。在言官系统也可以以佥都御史等职务出任地方督抚,对于非翰林出身的进士来说是个非常好的出路。

在朱载坖也有意利用他们将科道中的东南官员清理出去一批,用以平衡科道的力量对比。徐阶在任的时候,东南出身的官员很是吃香,徐阶也很乐意照顾自己的乡党。现在时代变了,高拱等人对于现在的官场风气极为不满。

高拱对理学和心学都没有什么大兴趣,高拱的政治口号是舞文无赦,所以一法守。具有很典型的经世实学的特点,而首辅李春芳反而相对温和一些,这也使得很多官员反而跑去支持李春芳了,使得李春芳的地位很快得以稳固。

尤其是心学门人和东南出身的官员,他们在徐阶去位之后,快速团结在李春芳门下,希望李春芳能够为他们发声,但是李春芳和高拱只是手段的区别罢了,高拱主张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李春芳认为应当循序渐进。

但是在整顿科道这个问题上,李春芳、高拱、朱载坖的看法是一致的。

但是徐阶虽然将一应罪责都揽到自己身上来,甚至不惜以致仕来平息这场风波,但是有韦银豹叛乱所引起的风波并没这么快就平息下去。

针对张居正在东南实施的一系列新政,很多官员都对此表示不同意,其中非议最大的就是张居正的赋役新政,张居正的赋役改革,继承征一法,基本形成了一条鞭法的大概条款,将徭役折色化,配合朝廷的优免则例,使得百姓投献给士绅无利可图,因为士绅们现在能够优免的田亩有限。

之前的所谓免丁也都被田亩替代了,这样一来,不少之前投献的百姓就要将自己的土地要回来,由此在东南地区产生了大量的诉讼,州县乃至于布政使 、按察使衙门应接不暇,士绅们也是怨气满满。

刑科给事中舒化上疏称:夫道在日用,当官者不必出寻常之外而别为调停。政贵宜民,善治者,岂在创新奇之法,以抗夫时俗。

他认为张居正的赋役新法就是别出心裁,而现在由于张居正的赋役新法,导致了东南骚然,百姓不停的上告,这不是朝廷治国的善道。同时南直隶巡抚杨继盛也遭到了弹劾,原因也很简单,杨继盛在这些百姓向士绅索要田产的诉讼中,相对是倾向于百姓的,这使得东南士绅们大为不满。

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就上疏弹劾杨继盛,认为他沽名乱法,动盈千纸。凡衣冠之族,饱暖之家,远年祖产。每日开门受讼,悉听刁徒告赎。

其实戴凤翔说的倒是士绅们实话,朱载坖的一系列新政,使得这些士绅们损失了大量的土地,他们当然是怀恨在心,虽然徐阶去位将之前韦银豹叛乱所引发的朝廷动荡给按了下来,但是士绅们怎么可能就这么认输了,他们不断的怂恿科道言官和地方官员向朝廷上疏,陈述新法造成东南骚然,大有动乱之势。

朱载坖并没搭理他们,反而将舒化、戴凤翔降职外放,但是东南现在确实出现的大量的诉讼,州县官府难于处理,杨继盛在奏疏中也向朱载坖反应了这个情况,请求朝廷专门派遣钦差处理此事。

朱载坖召集阁臣们商议此事,苏松作为朝廷的财政重地,朱载坖不能不重视,虽然朱载坖要清丈田亩、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但是朱载坖并不希望将士绅逼迫太过,保证苏松的稳定仍然是最重要的事情。

杨继盛请求派遣钦差,朱载坖也正有此意,他也要通过不同的渠道了解苏松的现实情况,朱载坖一面命令张居正了解相关的情况,一面选择科道言官,作为钦差了解当地的情况,经过内阁的推荐和朱载坖的亲自选拔,工科给事中齐康、河南道掌道御史韩楫、原遵化县令现巡按苏松御史沈炼作为钦差前往东南州县巡视,了解当地的情况。

很快厂卫和张居正的密疏就到了朱载坖的案头,张居正也向朱载坖介绍东南诉讼急剧增加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投献方式不同罢了。

向官僚士绅们投献的主要有两个群体,其一是仅仅拥有少量土地的自耕农,这部分人产生的诉讼是不多的,因为朝廷在清退投献田地之后,他们还是继续耕种自家的土地,只是之前向士绅们交租子,现在向朝廷交赋税罢了。

真正引发大量官司的事第二种情况,就是中小地主的投献,这些中小地主,虽然拥有土地,但是由于没有官身,无法获取朝廷的优免,所以将自己的土地投献给官僚士绅们,以求获得优免,逃避赋税,而他们则成为士绅们的所谓家人,代替士绅们们收取租子,与士绅们分成。

这里的土地关系就比较复杂了,佃户、土地原主人和士绅,按照朝廷的规定,清退投献之后,土地应该是回到原主人的手中,也就是这些中小地主的手中,这就引起了佃户们的不满,佃户们认为他们的利益受损,故而状告到官府去。

因为他们现在认为,这些所谓的中小地主,只不过是转佃罢了,即他们之前从士绅们手中将土地大片租佃而来,然后就土地转佃给佃户,借此赚取差价罢了,朝廷清丈投献,就应该将土地给他们,或者是由这些中小地主对他们进行补偿。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都称这种告状的百姓为刁民的原因。

张居正在奏疏中也说道:方其初佃,大费工本。及转佃他姓,即以工本为名,立契得银。小民既已出银,又焉得为白占?今欲追价,则价已付之原主,世无一田二值之理。若与原主追价,则原主已前又有原主,展转追寻,何日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