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上述提前打下的准备之外,最重要的还有一步画龙点睛之笔!当属于蜀军将贾信在内连带着他麾下的精锐救火队,一同调动到了另一个城门那边!
现在蜀军这边所面临的防守压力骤减,无当飞军在冲锋过程中也会更加舒服,再加上打了一个较好的时间差,在大多数人在没付出什么大的代价情况下,就已经冲到了城下,开始就着前一天就搭建好的云梯向上攀爬了。
至于鲁智深吧,他虽然手痒难耐,但是徐达再三叮嘱过他现在的身份是一将,不能带头攀爬城墙做这些冒险的事情。所以他暂时不能先登城墙,只能在云梯下面指挥战斗,不断督促身后的兄弟们抓紧时间爬上去。
很快,意识到自己被耍的贾信也带着救火队赶了回来,立马奔上了城墙,他面色铁青,拿出武器走在最前方。接二连三的被戏耍,搁谁心里也有气啊,贾信甚至在心里就开始怀疑,自己真的就这么笨嘛?
当贾信来到最前线,看到蜀军已经有一部分人爬上城墙,开始在城墙上跟己方士卒短兵相接后。他更是再也憋不住了,大吼一声:“你们都愣着干什么,抓紧跟我上啊,一定不能让蜀军占据这个位置,将他们打下去!”
说完之后,贾信就带着精锐队伍冲了出去,杀入了战场上,大刀左砍右杀,瞬间就结果了两名蜀军。人家再怎么笨,也是一员大将呢,在这种防守战、没有任何退路的战斗中,亦是全身心投入杀敌。
在城下的鲁智深,看到不断有自己兄弟的尸体从城墙上摔下来,他心里也是着急的很啊,恨不得要自己冲上去杀敌!旁边的亲兵劝道:“将军,稍安勿躁,徐将军说过,今夜你不用亲自上城厮杀,魏军数量还是太多了,上去凶多吉少!”
鲁智深也是一个劲摇头叹气,嘴里继续大声喊着:“后面的人抓紧时间,争取在城墙上占据一方空间,快快快,冲起来!”
随着鲁智深的怒吼呼喊,后面的兄弟们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一个劲地往前冲了过去!大家争先恐后来到云梯下面准备攀爬,上面就是魏军的防守,异常危险,但无一人退却,还都怕自己赶不上呢……
虽然现在蜀国地盘越来越大,麾下的精英队伍也越来越多,比如马超的西凉铁骑,庞德的西凉军,荆州岳飞的岳家军,陈庆之的白袍军等等。但对于张富来说,情感最深也最信任的还要属于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这个蜀国最早的精英队伍,截止到目前为止,所挑选的人也都是身体素质较好、擅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的蜀人。换句话说,这支队伍算是真正意义上,由蜀国基本盘益州本土人士组成的特种队伍。
同样的,益州人对于蜀国、对于张富的认同度也是非常之高的。无当飞军里的所有人,都愿意为了蜀国倾尽所有,包括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无当飞军作战勇猛,屡立奇功的原因之一。
当然,立下的功劳是不少,同样的无当飞军死去的兄弟们也很多。无当飞军亦是蜀国精英队伍中,阵亡率最高的一支部队。截止到目前,大概六年时间,无当飞军就已经征募了近两万员新兵了,这也意味着他们已经战死快两万人了……
随着天边泛起鱼肚白,晨曦的微光照耀在洛阳城上,新的一天也来临了。
激战半夜的贾信瘫坐在城墙上喘着粗气,城墙上的魏军后勤队伍也在打扫战场。在战斗开始半个时辰左右时就赶到战场的赵俨,也静静看着对面蜀军大营,眼里满是苦涩,照这样下去,这洛阳城能否坚持到援军赶到吗?还是要打一个问号的。
鲁智深和无当飞军在半个时辰前,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撤退回去休整了,接下来白天的战斗就唤作另一波人,也就是张合和本部人马外加庞德和西凉军,进行新的一天的攻城任务了!
对于昨夜夜战,徐达可是非常满意!这一战,虽然没能成功拿下洛阳,但无当飞军已经有一百多人杀上了城墙,在和魏军的短兵相接之中,杀了一二百名魏军精锐。要不是贾信拼死在抵抗,和徐达勒令鲁智深不能冒险先登的话,说不定还真能啃下一块地方呢。
除此之外,而还有一些没有完全统计的杀伤。比如乡勇啊,后备军啊、被强行征募到城墙上参战的民夫啊等等。这种的也不少,但是由于场面比较混乱,这些人也都没有穿什么甲胄,武器也拿的五花八门的,实在是不方便统计,鲁智深也懒得去细细数人头了。
总之一句话,这一次夜袭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进一步重创了魏军的有生力量,要知道昨夜多亏了贾信和精锐救火队在抵抗,短兵相接中战死更多的也都是这批人。为后续的战斗,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而且最重要的是,这才仅仅是攻城的第二天,根据徐达和吴用的推演,魏国援军最早也要十天才能赶到洛阳。换句话说,只要蜀军在七天之内能攻破洛阳,这场战斗就是大获全胜。而根据第一天(夜)的战况,这个可能性非常之高!
这也是赵俨如此苦涩的原因,魏军每死一个人,就少一分战力,洛阳城也就更加危险一分。城墙上的赵俨看着蜀军白天的进攻又准备来了,他只能开始画大饼道:“兄弟们,加油,再坚持几天吧,我们援军三天后就会赶到,大家千万不要气馁!”
听到赵俨的话,贾信眼里瞬间有了光芒,他挣扎着爬了起来,笑道:“赵大人说的是真的嘛?援军三日后就到了?”
要不说这贾信没啥脑子呢,赵俨都不想搭理他!但是城墙上还有这么多人呢,赵俨也不好装死不吭声,他只能点了点头:“是的,没错!曹洪将军亲率三千精英,已经快到虎牢关了,不出意外,三日之内定会到达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