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慕容绍宗:不测风云

公元549年,四月,河南。

陆路攻打长社一直没有进展,东魏这边终于想到了水攻。

主意是刘丰生想出来的。刘丰生当年在灵州的时候,曾经被西魏那边水淹过两次,对水攻再熟悉不过了。他见常规攻城方法搞不定王思政,便向主帅高岳建言可以试试引洧(wěi)水来灌城。

洧水位于长社东北方向,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在到达长社之前,洧水先流经北边的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市),而新郑在上古时代被称为有熊,也就是轩辕黄帝的故乡。“洧”这个名字就是在“有熊”的“有”字前面加了三点水而来,据说还是黄帝本人亲自拍板确定的。

从地理上看,洧水发源于嵩山余脉,长社附近这一段正好是从山地流向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落差比较大,很适合搞水攻。

确定战术之后,高岳等人不急着攻城了,他们带领大军退到洧水北岸,开始拦河造坝,把河水引向长社。

现在正是春水暴涨的季节,洧水被东魏建造的高坝拦住,无法继续往东流,只能向南方漫灌,很快就把长社城围在一片汪洋之中。

王思政很清楚长社城的弱点,早就做好了长社城墙的加高工作,城门也做了防渗水处理。正常来说,水位只要没有高过城墙,是进不到城里来的。

但城墙只能挡得住外面的水,却挡不住城里地下冒出来的水。由于洧水的水位变高,根据连通器原理,长社地区的地下水位也开始上涨,城内的水井此时都变成了超级趵突泉,一股股巨大的水柱喷涌而出,堵都堵不住,直到最后城里的水位变得跟城外差不多高。

高岳望见长社城里一片狼藉,感觉有戏,他下令调过来许多高大的战船,趁着水势开始新一轮攻城。现在东魏这边也不需要云梯了,士兵们坐着战船直接开到长社的城墙外面,铺天盖地地往里面射箭。

这一招果然给王思政带来了非常大的麻烦。此时长社城里水深数尺,根本没办法站人,西魏士兵只能爬到屋顶上避水,由于没有屋顶保护,很难躲开城外射进来的箭,伤亡率开始迅速增加。

王思政本来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但现在根本挤不出来多少地方来存放,存不下的只能泡在水里坏掉。

更麻烦的是食盐,这玩意遇水就化,等想起来抢救保存的时候,已经所剩无几了。

而且东魏这边不讲武德,高岳把全军分成十几个小组,排了个轮询作业时间表,没日没夜地连续进攻,根本不给西魏士兵喘息的机会。

面对东魏的车轮战术,长社城里很快就陷入粮食紧缺、士卒疲惫的狼狈局面。纵然王思政身先士卒,冲到第一线带领大家拼死守城,但减员的数字确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扩大。没过多久,城里的八千守军就已经伤亡过半。

此时此时,王思政不禁也开始盼着宇文泰赶紧能派兵来支援,否则长社真要撑不下去了。

王思政被十万大军前前后后围殴了一年多,听说最近东魏又开始了水攻,宇文泰那边的压力也很大。虽然现在这种局面或多或少是王思政自找的,但他毕竟是西魏的大将军,职位极高,这次又是为了国家利益主动坚守最前线,自己如果一点儿支援都不给直接就把他卖了,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宇文泰思考再三,最后还是决定派赵贵和怡峰领着一队人马去接应王思政。

这次出兵的基本原则是尽量避免跟东魏正面打硬仗,能救下王思政最好,实在救不了就算了。至于河南那些州郡,扔了就扔了吧,就当从来没这回事儿。

为了避免跟东魏大部队撞上,西魏部队并没有选择出潼关经洛阳南下的常规路线,而是先南下武关到荆州,再出鲁阳关北上颍州,整整兜了个大圈。

没想到刚走到穰城(今河南省邓州市),距离长社还有四五百里距离的时候,赵贵突然发现没路了。

原来东魏那边为了节省人力有点儿偷懒,只是把洧水的河道一堵了之,并没有造一圈围城坝把长社圈起来,导致漫出来的河水不仅包围了长社,顺带着把长社以南数百里的平地淹成一片湖泽。

按说这一片处于丘陵跟平原的混合地带,就算平地被淹,费点力气走山路也可以绕到长社附近,只要想办法把东魏的水坝给拆了,长社基本就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