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悠然站立在村委会所在之处时,只需稍稍抬一抬脚,朝着西边走去,不消片刻功夫便能抵达村西尽头。站在这里极目远眺,整个石木子水库的壮丽景色便可毫无保留地映入你的眼帘。清澈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微风拂过,掀起层层涟漪,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迷人的光芒。透过水光遥望南岸,可以看到一座名叫唐山的山峰耸立其中。这座山虽说海拔并不是特别高,但它的山顶却是平坦如砥,乍一看似乎并无多少出众之处。然而,据村里那些年事已高的长辈们回忆所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年代里,这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山竟然成为了各方兵家争相抢夺的战略要冲,围绕着它曾经爆发过无数次激烈的争夺之战,留下了一段段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原来这座山并非一开始就是平顶的模样。经过一场接一场激烈的炮轰,一轮又一轮猛烈的轰炸,那山头竟硬生生地被削去、铲平了!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了村里人群热烈讨论的话题。就在大家议论纷纷之时,一些亲人亲口讲述,在唐山之上立有一块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密密麻麻地铭刻着众多阵亡军人的英名。然而遗憾的是,我本人并未亲眼目睹这块纪念碑,只是心中始终铭记着这样一件事:从我小时候起,母亲便一再告诫家中的孩子们切不可随意登上唐山。她常念叨着,那里曾经逝去的人数不胜数,积累下的煞气极重。而小孩子的魂魄尚未完全稳固,若是贸然前往,恐怕会冲撞并招惹到某些不祥之物。
现今我们身处和平安宁的时代,但无论如何都不应忘却那些曾以热血浸染华夏大地的英勇先烈们。当今之社会,或许并不缺乏所谓的“英雄”人物,但像这般舍生忘死、为国捐躯的伟大精神却显得尤为稀缺。
再看向西面,紧邻着泄洪道的那座山,正是声名远扬的黑虎山狩猎场所在之处。这片位于黑虎山水域封山育林区的山脉,其海拔高度大致处于 240 米至 440 米之间。整个坡面朝向四面八方,毫无偏向,平均坡度更是高达 28°,陡峭险峻。山间沟谷交错纵横,溪流迂回环绕其间。此地植被繁茂葱郁,长势良好,森林覆盖率竟然高达百分之九十,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大气、土壤以及水资源等各项关键指标,皆经由山东省环境检测中心展开全面且细致入微的综合检测。令人欣喜的是,所有这些指标都成功达标,完全符合绿色食品所设定的严苛要求。
那座山峰之上,呈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山鸡自由自在地穿梭于山林之间,野兔在草丛中欢快跳跃,野猪肆意奔跑,鸽子在空中翱翔。如此一来,整个山林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动物乐园,真正实现了“飞禽满林、走兽遍野”这一壮观景象。
而位于黑虎山狩猎场内精心开发的狩猎项目,则属于较为独特的旅游项目类型。对于外地游客而言,特别是那些来自大中型城市的旅行者们,这个项目具备着难以抗拒的强大吸引力。正因如此,在最近几年间,其发展态势可谓是突飞猛进,一路高歌前行。
在村子所处位置稍稍偏向东北方向之处,存在着一道深邃的山洼。在家乡人的口中,它被亲切地称作“果儿摇”。这片区域内遍布着众多的柞树与栗子树,形成了一片葱郁繁茂的树林景观。不仅如此,在地势相对较为平缓的地带,近些年来人们还积极引进种植了大樱桃这种美味可口的水果品种。
在这里,瓜果梨枣之类的常见果品固然并不罕见,但更为引人注目的则要数关于后峪的那个神秘传说。据说当年刘秀率领他的部队行经此地的某条小径之时,遭遇了重重困难。由于山路异常崎岖难行,道路两旁更是布满了丛生的荆棘。在这样恶劣的路况之下,根本无法继续骑马前进,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纷纷下马改为徒步而行。而后峪这里生长的荆棘与众不同,其上的荆刺竟然都是笔直的钩子形状。他迈着沉重而蹒跚的步伐,一步一步艰难地向前走着。突然,只听得“嚓”的一声脆响,打破了周围原本的宁静。他心头一惊,连忙低头查看,发现自己身上那件华丽的锦袍不知何时竟被什么东西给狠狠拽了一下。仔细一瞧,原来竟是衣服不小心挂在了路旁那带刺的荆棘弯针之上,而且由于这猛力一扯,衣服已被撕开了一道长长的口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刘秀望着那道口子,不禁无奈地苦笑起来。他摇了摇头,顺口说道:“今日你这荆刺弯钩了我的衣服,明日可不许再去钩住他人啦!”要知道,身为真龙天子的刘秀,他说出来的话可不是随便说说而已啊。说来也怪,时至今日,这片地方荆棘上的荆刺都变成了直直的钩子形状,与旁边其他区域的荆棘截然不同。至于这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倒也无需去细细追究,毕竟传说的迷人之处往往就在那似有若无之间呢。
与此同时,耳畔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那是腾格尔正在深情吟唱着他的经典之作——《天堂》。伴随着旋律响起,仿佛有一匹蛰伏已久的苍狼骤然觉醒,挟裹着来自远古草原的泥土芬芳以及狂风暴雨般的气息,一路狂奔而来。它带来的不仅是令人战栗的苍凉之感,更有着一种高贵而深沉的忧伤。
腾格尔的歌声犹如一把利剑,直直地穿透人们的心扉,拥有着能够直达灵魂深处的强大魅力。特别是他这首《天堂》,每次聆听都会在我内心深处唤起那份淡淡的慨叹。我那遥远的小小故土啊,永远都是我心中不变的天堂……
我的故乡,宛如一颗被时光遗忘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鲁东南的丘陵地带之中。这里既没有四通八达的便捷交通,亦无繁荣昌盛的现代工业。然而,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其名字却与水息息相关——下芦沟。对于这个独特的水名究竟源起何处,我实在难以考证。不过有趣的是,周边的许多村镇同样拥有着各式各样以水为名的称呼:如充满生活气息的打鱼场、富有水乡韵味的船坊;还有那颇具神秘色彩的东西龙头、广袤无垠的苇场以及风景如画的南湖和西湖等等。如此众多的水名流传至今,是否暗示着这片土地历经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迁呢?对此,我虽不敢妄下定论,但脑海中已然浮现出一幅幅生动而美妙的想象画面。
听村里的老一辈人们讲述,往昔岁月里,尚未修建起如今的石木子水库时,流淌于村庄前方的那条小河可谓水草肥美、生机盎然。每至金秋时节,湛蓝的天空中便会有整齐的雁阵掠过,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成熟果实的甜香,河中鱼儿肥美欢跃。与此同时,河道两岸的芦花竞相绽放,洁白如雪的花朵连成一片,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装素裹的华裳,整个环境美不胜收,令人陶醉其中。正因如此,先辈们才将此地命名为“芦沟”,并世世代代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值得一提的是,这条芦沟河不仅见证了村落的发展历程,更是山东第四大河流——沭河的源头所在。自我们这儿起始,清澈的河水一路向西奔腾而去,穿越莒县,最终经由临沂注入辽阔的大海。
我们这里以前有这样的一句话流传:“金古山银芦沟,青山崖的好石头”。古山村和我们村相邻,属于石场乡。我一直觉得古山应该是“谷山”,打下的谷子能堆成山了,这样才能符合古语里“金谷山”的解释嘛。“银芦沟”应该说我们村的好地多,不愁吃不饱肚子吧?民以食为天,能冠以金银之美称,至少说明我们的先祖在选村址的时候,这里是很适合人们居住的 。我们村原来属于杜家沟乡,后来撤并到了街头镇。现在的说法很浪漫:我们这里是街头的“小西藏”,五莲的“小苏杭”。只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说法,从理想照进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