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章 草寇与冠军(五十一)

寻衅 ”通俗的是指故意找事挑衅 ;“滋事 ”是指

惹事 ,制造纠纷。寻衅滋事的主观动机与目的一般是恃

强凌弱、没事找事、排解自己的精神空虚等等。这些理解

看来是明确的 ,具有寻衅滋事罪自身特点的。可是问题

出现了 ,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在司法认定上往往是难于把

握的 ,需要从客观方式入手 ,综合评价行为人的行为性

质 ,这也是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必然要求。

正是基于上述复杂的立法、司法的困境 ,关于寻衅滋

事罪的司法认定出现了“客观归罪化 ”的趋势 ,“方玄昌、

方舟子遇袭案 ”的判决从某种程度上 (排除了舆论等非司

法的影响 )正是这种趋势的一种表现。

三、寻衅滋事罪司法困境核心问题之一 :主观目的与

动机的“有 ”与“无 ”

一提到寻衅滋事罪 ,就会谈及寻衅滋事罪的主观动

机与目的。例如 :有学者认为“寻衅滋事罪的责任形式是

故意 ,并且具有寻求精神刺激的目的 ”

③也有学者认为 :主

观上的流氓动机与客观上的无事生非 ,是本罪的基本特

征 ,也是本罪与故意伤害罪、抢劫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

坏财物罪的关键区别。④ 寻衅滋事罪的犯罪动机与目的

已经成为寻衅滋事罪具有“特点 ”的构成要素。在认定行

为人的行为性质是否构成寻衅滋事罪时 ,主观要件除了

要求具有犯罪故意之外 ,还要求具有这种所谓的流氓动

机与目的 ,流氓的动机与目的已经成为寻衅滋事罪主观

方面一个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从最一般的犯罪构成理论来看 ,一个行为是否构成

犯罪 ,除了要求的一些客观要素外 ,主观要素一般只要求

具有犯罪故意或者犯罪过失就可以了 ,犯罪的动机与目

的不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然构成要件 ,这是广义上的一

般理解。具体到寻衅滋事罪上 ,寻衅滋事罪的主观方面 ,

不仅要求要具有犯罪的故意 (一般都是直接故意 ) ,还要

求具有流氓的犯罪动机与目的 ,这是我们在理论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