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僖宗一路颠沛流离,最终来到了成都。此时的成都,在唐朝一直享有行都南京的地位,前来任职的皆是中晚唐的重臣,如韦皋、武元衡、段文昌、白敏中、李德裕、高骈等。这里,相对富庶安宁,宛如乱世中的一片净土,成为了维系唐朝统治的重要后方基地。唐僖宗没有像唐玄宗那般选择大慈寺作为居所,而是住进了玄中观。至于其中缘由,如今已难以考证。或许是因为唐末的大慈寺太过兴旺繁华,人来人往,喧嚣嘈杂,不利于僖宗避难与处理政事;又或许是玄中观那相对安宁清幽的环境,更能让年轻的僖宗在这动荡的岁月里寻得一丝内心的平静。
僖宗在成都的四年时光里,玄中观见证了许多故事。当时成都城中官署举行全国选拔的士子科举考试,这座城市在特殊时期行使着京师职能。而玄中观内,僖宗的生活却颇为简单,他无暇打理扩建之事,只是在这方天地里,祈求着神灵的庇佑,期望能为大唐的命运寻得一线生机。陪伴在僖宗身边的,有着名道士杜光庭。杜光庭,宛如一位智慧的长者,他见证了僖宗的彷徨与无助。据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的记载,中和二年八月二十九日夜,僖宗诏帝房宗室李特立与道士李无为到玄中观“混元降生旧地”设醮,祈求太平。那一夜,玄中观内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忽然,一道虹光如弹丸般大小,渐渐明亮增大,从殿基东南竹林中升起,跳跃着进入西南梅树下消失不见。众人在虹光没入之处挖地三尺,竟得一块砖,砖上花纹篆字,镌刻莹洁。仔细辨认,篆字恰好凑成一句谶语:“太上平中和灾”。这仿佛是上天给予的启示,在这迷信符咒谶语的背后,实则是年轻僖宗对大唐命运的深深焦虑。混元、太上皆寓意老君老子,中和灾自然指的是黄巢义军。皇帝在道观中诚心祈求,这一道虹光、一块砖,似乎成为了他心中的一丝希望之光。
九月一日,西川节度使侍中陈敬瑄顺着皇帝的心思上奏。他的话语,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僖宗的心田:“皇帝陛下‘深仁旁达于下土,至德升闻于上玄,符谶允臻,祯祥间出。降太上匡时之命,清中和寇孽之灾,乃示明文,爰形古篆。足表妖氛即殄,圣祚无疆,克知收复之期,便是清宁之日。’”僖宗听闻,自是龙颜大悦,对李特立、李无为和陈敬瑄大加封赐。又于二十一日下诏,这道诏书,宛如一道圣谕,开启了玄中观的新篇章:“太上玄元大帝与弟子文始先生讲真经于楼观之台,约后会于青羊之肆,便乘云驾,俱入流沙。仙记传闻,地图标载,自周昭至于此日,历数约二千余年,景像寂寥,基踪牢落。今因巡幸,灵贶昭彰,殊光跳跃于庭前,灵篆申明于树下。砖含古色,字验休祯,中和之灾害欲平,厚地之祯符乃现,足表玄穹降佑,圣祖垂祥,将歼大盗之兵戈,永耀中兴之事业。须传简册,兼示寰区。已付史官,备令编录,仍模勒文字,告示诸道及军前。其观可改号为‘青羊宫’,仍置殿堂屋宇。侧近属观田地,约有两顷,近来散属黎氓,多植葱蒜,清虚之地,难使熏蒸。已赐钱二百贯,便令收赎,仍给公验,永归靖庐。”从此,玄中观正式更名为青羊宫,这一名字背后,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底蕴与皇家的尊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僖宗返回长安后,为了感念在玄中观的生活,他不仅赏赐库钱两百万用于道观的修建,还让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知制诰乐朋龟草写《西川青羊宫碑铭》,并将其树立在修葺一新的青羊宫中。碑文再次重申了成都与老子青羊的渊源:“以表皇家承神仙之苗裔,感太上之灵贶,实万代之无穷也”以及“青羊肆者,按本纪则太上玄元大帝第二降生之所。……于是劫青帝之青童,化羊于蜀国,乘紫云于紫府,降瑞于王官。”在唐末五代到两宋时期,青羊宫因与老子的传说紧密相连,又有皇家的大力支持,一直十分兴盛。当时除了修建纪念李唐皇家的家庙外,最为恢弘的建筑当属纪念老子第二次降生于成都青羊肆的紫极宫,它成为了青羊宫兴盛的重要标志,也令青羊宫成为了天下道观的模范。唐僖宗颁行诏书,令天下道观中供奉老子本尊的紫极宫都要按青羊宫模式来,这无疑是对青羊宫的极高礼遇。
老百姓们对青羊宫的传说深信不疑,纷纷前来朝拜祈福。可奇怪的是,尽管青羊宫自唐朝末年便名扬天下,备受尊崇,且长期宣传老子第二次降生地和青羊化身指引道祖的传说,但道观之中却从未有过“青羊”的实物踪迹。它的各处殿堂,与别处各地道观相比,似乎并没有太多独特之处,只是那一座唐王家庙,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皇家的荣耀。
为了让青羊宫更具特色,更能彰显“青羊文化”,明代时期,青羊宫内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据说在世宗嘉靖年间,地方官府特意放置了一只青铜铸成的羊,其大如麋。这只青铜羊的出现,仿佛为青羊宫注入了新的活力,它成为了青羊宫的独特标志,吸引了众多信徒与游客前来观赏。然而,命运弄人,不过百年左右,这只青羊却神奇地消失了。后人纷纷猜测,或许是张献忠占据成都的时候,这位八大王对王室官府的迷信之举不屑一顾,尤其在搜刮各地寺庙道观的金银财帛时,将这只青铜羊搬走熔毁造钱了。
时光流转,清朝雍正元年(1723),一位四川籍名臣张鹏翮登上了历史舞台。张鹏翮,这位在康熙雍正时期堪称廉吏楷模的人物,一生功绩卓着。他曾作为谈判副使,随索额图出使沙俄订立条约,后又出任河道总督近十年,治理黄河、淮河,造福中原百姓。晚年的他,心中仍牵挂着家乡的青羊宫。他从北京购回一头“藏梅阁珍玩”的单角铜羊,将其移于青羊宫,“以补老子遗迹”。铜羊的底座上,有落款为“信阳子题”的一首诗:“京师市上得铜羊,移住成都古道场。出关尹喜如相识,寻到华阳乐未央。”这只铜羊,仿佛带着京城的繁华与历史的厚重,再次为青羊宫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可惜的是,就在重新添置这只青羊不久,张鹏翮再次受命治理黄河,却于雍正三年病故。但他为青羊宫留下的这只铜羊,却成为了青羊宫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道光九年,成都张柯氏又延请云南匠师陈文炳、顾体仁铸造了一只双角铜羊,献给青羊宫。这两只铜羊,一左一右,宛如青羊宫的两位守护者,为青羊宫的宣传锦上添花,从此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镇观之宝。它们见证了青羊宫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无数信徒的虔诚朝拜与美好祈愿。
如今,青羊宫依然屹立在成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的红墙黛瓦、雕梁画栋,在岁月的洗礼下显得愈发古朴典雅。那悠扬的钟声,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回荡在成都的上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道士们身着道袍,在宫中穿梭,他们或是诵经祈福,或是打扫庭院,延续着青羊宫的道教传承。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敬畏之心,踏入这片神秘的道教圣地。他们在唐王殿前驻足,凝视着那古老的石碑,感受着历史的沧桑;他们在铜羊前合影留念,希望能沾染上一丝祥瑞之气。青羊宫,不仅仅是一座道观,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书,它承载着唐朝的皇家记忆,蕴含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见证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岁月变迁。它宛如一颗永不熄灭的文化之星,在华夏大地的西南角,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前来探寻它的神秘与美丽。
在一个宁静夜晚,他独自站于营帐外仰望星空,念及皇帝与大唐河山,深知使命重大,誓与将士并肩作战守护大唐直至最后一刻。微风拂过,他眼神愈发坚定,仿若预见大唐未来的和平繁荣。他知晓前路挑战重重,但毫不畏惧,因有忠诚勇敢的军队与守护大唐的决心。
日子流转,江浩然坚守青川边境,军队在其带领下不断壮大。吐蕃虽时有小动作,却难成威胁。大唐其他地区平叛战争激烈进行,江浩然密切关注战局。终于,吐蕃因连年征战内部矛盾尖锐国力衰退,安胖子叛乱亦陷入困境。
胡姬救走杨贵妃后,日夜兼程,带着那三千精骑归队,江浩然抓住时机,决定主动出击,在小相岭一带对吐蕃发动致命一击。战前,他召集将士慷慨激昂动员:“诸位将士,大唐生死存亡之际,天赐良机当前。吾等身为大唐军人,当为陛下、大唐、天下百姓而战!今日之战关乎大唐命运与吾等荣耀,拿起武旗奋勇杀敌,让大唐旗帜飘扬四方!”将士们热血沸腾,齐声高呼:“为陛下,为大唐,为天下百姓而战!”江浩然率二十万精锐之师如钢铁洪流冲向敌军,他使出“神鬼九阵图”显威,配合其他军队战术,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江浩然如战神下凡,身影所至敌军望风披靡。
在成都的行宫中城中,唐玄宗李隆基听闻江浩然功绩龙颜大悦,予以赏赐嘉奖。江浩然不为荣华所惑,一心守护大唐西南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