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那时局面逐渐稳定,人心思安之下还会有谁支持大明的反攻呢?
“诸位对多尔衮有多少了解?”
朱慈烺的问题让在场众臣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这不是正在讨论江南战事吗?怎一下就瞬移到了敌酋身上?
“有传闻说老奴死前本打算将汗位传予多尔衮。”
众臣的疑惑他自看在眼里,但以此开头之后,他便将黄台吉如何逼死其母,又如何夺其汗位的事绘声绘色地说了一遍。
讲故事,他大约是擅长的,再加上事关清廷辛秘八卦,所以众臣便也听了下去。
“黄台吉在时多尔衮表现得极为恭顺,可他一死多尔衮的真面目便彻底露了出来,他不但没有忘记母亲被逼死,更还记得从黄台吉手里获得的每一份屈辱,到现在睡人老婆打人娃,真搞得不亦乐乎。”
“咳咳!殿下!怎能满口污言秽语!”
“啊,失言,失言,”听到徐瑜的训斥,朱慈烺自是有些尴尬,敷衍了几句便又说道:“我说这些不是窥人私密,而是想让诸位思量思量,他这种遇强则软、遇弱则硬的人懂得适可而止吗?”
在场都非笨人,朱慈烺都已将话说到了这个份上,他们如何还能想不明白。
若按殿下所言,今日士绅们应下征集粮草,明日鞑子便会来跑马圈地,后日便敢淫你妻女、夺你家业。
长此以往,只要你不敢反抗,他们便敢得寸进尺,直至将你吞得渣都不剩一点。
这般情形之下,除非有血性的人全都死绝,剩下的甘愿做一辈子奴隶,否则还哪里会有什么“局面稳定”?
诸臣细细揣摩着从殿下口中说出的每一个字,心中虽觉得其言不差,但又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一时间倒让他们满面纠结,却不知该如何回应。
看着他们的表情,朱慈烺心里如明镜一般。
阳世间哪来那么多有血性的?
顺治一朝的前三年里发生了近三十次抗清起义,之后的十五年里发生了二十余次,可从康熙至道光这二百年里拢共却只发生了四十余次。
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难道真是大清中后期百姓安居乐业?
说白了就是顺治这一朝里,真正心怀大明的人几乎都已死绝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堂中诸臣在朱慈烺的引导下将关注重点都放在了清廷会得寸进尺上,就算在觉得有些不对,却也因时间匆忙未想得这么深罢了。
“所以鞑子在短时间内是无法站稳脚跟的。”
得出结论之后,朱慈烺见诸臣似乎还是心有疑虑便又说出了一条理由。
“若是实力不济,净干些小打小闹的事,不但不会对鞑子造成实际上的损害,反倒会让占领区内心怀大明的力量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说了半天,众臣大约也已明白,刨去殿下那些废......之外,他想表达的意思只有一条:鞑子没那快站稳脚跟,我们还能再攒攒实力。
道理似乎是这么个道理,可若将各地士绅的求告置之不理,岂不是会凉了人心?
“你们看,我军现在的实力虽然比之前强了不少,但能野战的其实也没多少。”
见众臣面带犹豫之色,朱慈烺未说计划,却先盘点起了自己的家底。
应天守军和民壮共有十五万,杭州各部共有七万余人,再加上苏松之地的明军五六万残余明军,在应天以南,杭州以北的这片区域里共有近三十万明军。
当然这只是与应天取得了联系,并且愿意听从其号令的人马,如渺无音讯的左部和散落在各处义军暂时并未算在其中。
乍一看明军似乎已占据了不小的优势,但若按战力细细划分却又是一番景象。
杭州的七万人马里除去方国安所部能够拉出去野战,旁的大多都是新募得的人马,其战力虽未经检测,但按常理来想大约也不会比应天民壮强得太多。
苏松之地的那些残余明军,虽然都是正规官军,但这里几千,那里万余,统属实在太过繁杂,当也起不了太大作用。
剩下的便是应天了。
经过一轮补充之后,宿卫营和祝塘军已増至两千人。
以李朝东所部三个百户和常冠林挑选的几百精锐作为班底的两营人马,在经过参与夜袭的民壮和守军精锐的补充后也已扩充至各五千人。
如此一算,此时真正能拉出去野战的撑死也就两三万人,余下的还要分守应天、杭州,哪怕能用来撑场面的人马却也没有多少了。
“不过再等上旬月功夫,最早的那批民壮当也能补充入各营了,到那时我准备..........”
说到这里,朱慈烺在地图上点了几处,随后便将自己的想法全盘拖出。
“殿下,真要搞这么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