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代数天文

中国的天文算法,就突出一个代数强行求解。

虽然没有“日心说”作为天文模型的理论基础,依靠代数计算也很难归纳出完整的太阳系轨迹模型,但也因为华夏文明的时间线太长,好歹也是位列四大文明古国。

相比起另外三个“兄弟”,华夏文明算是唯一幸存下来的,并且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长河里,都始终没有遗忘撰写史书这个良好的习惯。

什么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

三个文明古国灭了一个,名存实亡了两个,别看埃及、印度还在,但光是明初时空的埃及、印度,都早就不是当年的那个文明了。

林煜接着说道:“因为华夏文明几千年的传承下来,有着众多史书可以作为记录依据,比如有关日食这种天文现象的记录,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尚书·胤征》中的夏仲康王,距离我大明都快三千五百多年了……”

嗯,根据后世更确切的推算,应该是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不仅有日食的记录,还有着极为古老的观象台遗址——陶寺古观象台(距今约4700年)。

这是一组由13根夯土柱组成的半圆形阵列,通过观测太阳在夯土柱狭缝中的起落,可以确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并以此确定四季(可能和英国的巨石阵功能类似)。

《尚书·尧典》中的记录“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正好可以与陶寺古观象台相互佐证。

这就是华夏文明传承了几千年,所积攒下来的天文学底蕴。

“有着这些天文学的底蕴遗留,再加上历朝归纳总结的天文数据,哪怕历朝所制定的历法实际并没有以太阳为中心依据,而是以地球为中心,观测的日月定历,但依靠着不断记录传承下来的天文观测数据……那么时间一长,总能得到近似解。”

“换言之,就好比太阳总会日出日落,月亮总会每年重复性呈现阴、晴、圆、缺四种状态,而就连日食这种不祥之兆,在历法中也是能够被预测到的。”

“只要我们统计的数据足够多,再利用代数方程转化为数学模型,那么只要这些代数模型足够多,就能够强行进行开平方,取近似解……”

“为什么宋朝历法改得那么频繁?而包括宋朝在内,历朝的历法也都进行过多次重复的修改更正?”

“原因便出在此处!”

林煜尽可能用四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了认真解答。

说得再直白通俗一点,就是大数据推测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