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崔澈一心一意要做好人好事的时候,大兴城中又起了风波。
事情的起因是一场朝堂上关于音乐的辩论。
音乐是贵族礼仪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才有礼乐制度这一说。
杨坚很重视音乐,在平陈以后,还命吏部尚书牛弘带领许善心、姚察、虞世基等人参定雅乐。
国子博士,当代大儒何妥与尚书右仆射苏威的关系向来不睦。
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杨坚与亲信们谈论《孝经》,苏威进言:
‘先父常常告诫我,只要通读《孝经》,就足以立身治国,不必多学!’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北宋赵普对此直呼内行。
然而何妥却跳出来,弹劾苏威:
‘苏威所学,必然不只是一部《孝经》。
‘如果他父亲真的说过这句话,证明他没有听从父巡,便是不孝!
‘如果他父亲没有说过这番话,证明他欺骗至尊,即为不忠!’
被何妥在御前直言他不孝、不忠,如果说李德林是苏威的政敌,那么何妥就是苏威的仇寇。
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六月下旬。
任职太常寺的苏威之子苏夔参与商定音律,与父亲的仇敌何妥共事,二人各有主张,互不相让,最终闹到了御前。
杨坚对此也很为难,便让朝臣表决,结果大臣们看在苏夔之父苏威的面子上,尽皆支持苏夔,于是杨坚转而采用了苏夔的提议。
苏夔时年十六岁。
何妥回到家中气愤不已,他八岁就进了南梁的国子学读书,论学问,不敢说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但也是当代数一数二的大儒。
他与妻子恼怒道:
“我当了四十年的国子博士,钻研了一辈子的礼乐,现在反倒不如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儿!”
何妥越想越气。
他倒没有派出刺客,孔颖达的遭遇并没有普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