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夏,京师汴梁。
一场特别的聚会正在司马光府上举行。参加的都是反对新政的大臣,包括韩琦、文彦博等元老重臣。
"诸位,"司马光沉声道,"新政推行以来,各地怨声载道。扬州已经发生民变,其他地方也是暗流涌动。我们必须想办法阻止事态继续恶化。"
韩琦捋着胡须道:"王安石此人性情刚愎,根本听不进劝谏。更糟的是,他在朝中大肆提拔新人,排挤异己。"
"不错!"文彦博接话,"那些检法官更是无法无天,动辄弹劾地方官员。许多老成持重的官员,都被他们赶出了位子。"
就在这时,一个幕僚匆匆进来:"大人,刚收到消息,苏轼已经被调到京城了!"
"苏轼?"司马光眉头一皱,"他不是在密州任上吗?"
"正是因为他上书抨击新政,所以被王安石调来京城。说是要让他亲眼看看新政的成效。"
众人面面相觑。大家都明白,这是王安石在敲山震虎,警告那些反对新政的地方官员。
"王安石这是要釜底抽薪啊,"韩琦叹道,"先用检法官监督地方,又调动反对的官员,就是要断绝我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司马光站起身,踱步道:"所以我说,光靠上书劝谏是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让陛下看到新政的弊端。"
"可是现在朝廷的言路都被王安石把持......"
"那就从民间入手!"司马光眼中闪过一丝锐光,"各位在地方上都有门生故吏,可以让他们收集新政引发的各种问题。等证据确凿,再一并上奏!"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王安石已经完成了新的《变法条例》,准备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政。
"必须抢在条例颁布之前行动,"文彦博说,"否则等新政全面铺开,就更难改变了。"
众人正在商议对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原来是一群市民在抗议均输法扰乱市场,导致物价飞涨。
司马光走到窗前,望着街上愤怒的民众,若有所思:"看来,时机已经成熟了......"
而此时的相府内,王安石正在召集支持新政的官员开会。
"诸位,"他环视众人,"新政推行到现在,遇到的阻力比预想的还要大。但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坚定信心!"
吕惠卿立即附和:"相公说得对!那些反对的人,不过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我们更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
王安石点点头:"不错。这次的《变法条例》,就是要让新政一步到位。谁要是敢阳奉阴违,就别怪我不客气!"
"报!"一名官员匆匆进入相府,"苏轼已经到了京城,正在候见。"
王安石放下手中的文书:"让他进来。"
片刻后,苏轼大步走入。虽然被突然调离密州,但这位年轻的文人脸上并无惧色。
"苏轼,"王安石开门见山,"你在密州上书,说青苗法是'与民争利',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苏轼昂首道,"青苗法表面上是帮助农民,实则是让官府变成了放贷的商人。这与祖宗之法大相径庭!"
"祖宗之法?"王安石冷笑,"那你可知道,正是因为守着这些陈规陋习,才让百姓深陷高利贷的苦海?"
"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