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够了!"王安石打断他,"既然你对新政有疑虑,那就留在京城,亲眼看看新政是如何救民于水火的!"
苏轼还想争辩,却被王安石挥手制止:"你暂时就在翰林院任职。等你明白了新政的好处,自然会改变看法。"
送走苏轼后,吕惠卿说道:"这苏轼年轻气盛,不知轻重。依我看,应该重重惩处,以儆效尤!"
"不必,"王安石摇头,"他是曾巩的学生,暂且容他一次。况且......"他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让他亲眼看看新政的成效,比惩处他更有意义。"
就在这时,章惇走进来:"相公,各地的奏报已经整理好了。"
王安石翻看奏报,脸色渐渐凝重。原来,不少地方在推行新政时都遇到了阻力。有的地方官员消极应付,有的地方豪强从中作梗,更有甚者,竟然暗中勾结反对派大臣!
"看来,必须采取更强硬的措施了,"王安石目光如炬,"传令三司条例司:加快起草新的考核制度。凡是推行新政不力的官员,一律严惩不贷!"
"相公,"章惇迟疑道,"会不会太过激进......"
"激进?"王安石站起身,"现在的情况,不进则退!如果我们稍有犹豫,就会重蹈范仲淹的覆辙!"
夜色渐深,相府的灯火依然明亮。一场足以改变历史的改革,正在这不眠之夜中继续推进......
而在司马光府上,反对派的密会还在继续。他们已经决定,要发动一场全面的反击。
改革与守旧,新政与旧制,一场更大的较量即将展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天一早,朝堂上就爆发了激烈的争论。
司马光带着一摞奏章上殿,这些都是他暗中收集的各地新政弊端:"陛下,请看!青苗法实施以来,有的官员假公济私,借机盘剥;均输法扰乱市场,导致物价飞涨;检法官更是横征暴敛,让地方官员不敢做事......"
"司马光!"王安石厉声打断,"这些所谓的弊端,不过是既得利益者的诡辩!新政推行之初,难免有些问题,但总体方向是正确的!"
"正确?"韩琦站出来,"扬州已经发生民变,其他地方也是怨声载道。这就是你说的正确?"
神宗皇帝听得眉头紧锁。这位年轻的皇帝虽然支持变法,但面对群臣的争论,也不免有些动摇。
王安石看出了皇帝的犹豫,立即说道:"陛下,变法之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当年汉武帝推行盐铁专营,不也是遭到群臣反对?但历史证明,那是正确的决定!"
"可是......"司马光还要争辩。
"够了!"神宗皇帝终于开口,"新政既已开始,就不能轻易改变。不过,王卿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减少阻力。"
散朝后,吕惠卿追上王安石:"相公,司马光等人明显是在暗中串联。我们是不是要......"
"不必着急,"王安石胸有成竹,"让他们反对去吧。等新政见效,自然就没人听他们的了。"
就在这时,章惇匆匆赶来:"相公,苏轼在翰林院又写了一篇文章,严厉抨击新政!"
"哦?"王安石冷笑,"看来这位年轻人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啊。来人,把他的文章给我拿来!"
读完苏轼的文章,王安石沉默良久,突然说道:"传我命令:即日起,翰林院所有文章在发布前,都要经过审查。"
"这......"章惇迟疑道,"会不会引起更大的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