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们的努力下,一部分汉族的儒学经典被翻译为吐蕃文。
敦煌藏经洞里,就出土了被翻译为吐蕃文《尚书》157 行文字。
汉族的至圣先师孔子,甚至在吐蕃末期被吸纳为苯教多神体系的一员。
为挽救苯教颓势,增强苯教教义对民众的吸引力,苯教将孔子尊奉为“神变王”。
吐蕃化的孔子“神变王”,拥有无穷法力。
敦煌吐蕃文献中就有“孔子神变王”降伏、护持的卜辞。
这肯定会让不言鬼神之事的孔子大吃一惊。
在儒家经典的影响下,一小部分吐蕃贵族甚至写出了解释儒家经典的作品。
写于公元8-9世纪的《礼仪问答写卷》,就用吐蕃文解释了儒家孝敬父母、兄弟友爱、为人仁厚等思想。
在吐蕃残酷的统治之下,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都非常困苦,甚至包括吐蕃奴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吐蕃帝国实际上就是一个婆罗门化的大型监狱,除了吐蕃贵族,其他人其实都是在押犯人。
这些人不但毫无人权,而且生死全在吐蕃贵族的一念之间。
到了吐蕃后期,吐蕃贵族为了维持统治,加大了对治下之民的剥削,使得西域的经济和社会都出现了严重倒退。
特别是在公元843年的冬天,吐蕃贵族非但没有采取任何赈灾措施,反而为了维持战争,对陷入白灾的各民族人民采取了更加残酷的剥削手段。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吐蕃贵族对治下之民采取了公开的抢劫手段,抢走了他们所有的牛羊、食物,御寒的衣物,甚至是最后一点取暖的燃料。
吐蕃贵族面对如同火山爆发前的汹汹民意,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剥夺他们最后一点生存的生活资料,然后利用大自然的灾害把他们杀死在这个寒冷的冬天。
面对这一状况,在慧沼大师的主持下,敦煌的寺庙、世家大族开始主动赈济灾民。
吐蕃贵族知道这种状况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但是他们却不敢动慧沼大师分毫。
因为他们知道对于慧沼大师这样的“地上活佛”而言,哪怕在敦煌掉一根头发(啊,他没头发),已经按捺不住的人民怒火就会瞬间把他们焚化。
所以他们一边虚情假意地表示支持慧沼大师的活动,一边暗戳戳地采取措施,破坏慧沼大师的赈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