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苏联是个破房子,一踹就倒。”

这边@一下德三,柏林上的红旗.JPG

虽然但是,日耳曼尼亚最初得到的情报确实是真的,并不是苏维埃故意放出来的假消息。

只不过... 这些消息的真实细节可能与日耳曼尼亚情报部门所推测的有‘亿’点点差距。

科技发展确实迟缓,因为原计划是40年内完成全面工业自动化,建成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可惜进展缓慢,现在来看需要50年。

火箭引擎技术无法突破也是真的。目前的联盟一型火箭的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仅有0.9吨,载人航天还遥遥无期。

什么?你说为什么R-1的射程才有580公里?

那是因为人家用的是固体燃料发动机,而且弹体体积较小,受到目前固体燃料发动机的技术限制,能飞五百多公里就不错了。

至于说给弹道导弹上液体燃料发动机... 苏维埃航天科学院也不是没想过,只是这么做的意义并不大。

毕竟... 有威胁的国家都挨在一起,空射能达到将近八百公里的射程,搭配上远程轰炸机几千公里的航程,足够砸任何一个国家的首都了。完全够用。

对了,R-1是具有空中发射并调整弹道的能力的,只是精度会差很多,大概偏差在500米半径。这个偏差在搭载百万吨级当量的核弹头后,砸个城市毫无压力,毕竟覆盖面积够大。

飞行器未达预期就更好理解了,因为航天科学院被下达的喷气式飞行器预期指标是1-1-1,具体来讲是一万米,一马赫,一千公里,这是战斗机的指标。客机则是800公里每小时,米飞行高度,4000公里航程。轰炸机的要求更高,1.2马赫,米飞行高度,6000公里航程。

目前的军用飞行器最快的是N-12战斗机,最高速度可达0.9马赫,飞行高度可达米,最大航程900公里。这是最接近指标的,其他的就完全不够看了。

B-15轰炸机,最高速度800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连计划指标的边都没摸到。

客机更是完蛋,由于要考虑经济性和安全性,不能像军机那样直接用舒适度和造价来换性能,所以实际造出来的东西就比较拉胯了。蓝天一型客机(原型机),最高速度600公里每小时,飞行高度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操纵性差,载客量仅有70人,降落减速困难...

当时看到原型机这“亮眼”的表现,联盟航天科学院的大型机设计团队集体陷入了沉默。

所以这情报也是非常正确的,飞行器发展没有达到预期。只是这个预期有些高。

装甲兵技术发展缓慢,这个只能说是日耳曼尼亚不懂坦克发展,可能是穿越者知识盲区所导致的?

苏维埃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复合装甲的材料应用以及减重问题,还有一体化动力包的输出功率以及可靠性问题。主动夜视仪和车内灭火抑爆系统的可靠性也存在问题。敌我识别系统,火炮双向稳定器,都还存在一些隐患。

所以才一直没能让下一代坦克服役,还在凑合着用之前生产的上一代坦克。

如果是对军事很了解的人看到这些信息,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第三代主战坦克”,“信息化装甲部队”。

可惜,日耳曼尼亚却对这唯一一个比较有用的信息嗤之以鼻,觉得这群苏联佬疯了才去弄这么一个奇怪的坦克。

有那些资源,多去造一点更大,更重,更厚实的坦克不好吗?

至于铁路运输这个情报嘛...

这个确实是苏维埃方面对情报封锁做的太好了,日耳曼尼亚情报部门能收集到的相关信息都是只言片语,核心发展目标和技术应用完全只字不提。

以至于莫名其妙的就变成了苏维埃铁路运输不发达。

苏维埃铁路管理计划总局计划在建国30年内完成对蒸汽机车的完全替换,全面换装内燃机车头,并展开对电气化铁路的研究与试运行。

现在内燃机已经换装了80%,但是对于电气化铁路运输的研究还是迟迟难以推进,试运行更是谈不上。

如果说未达到预期的话... 对,也不对。

对,因为内燃机都换装80%了,电气化铁路还是没摸到头绪。

不对,是因为内燃机的全面换装可能比计划还要早上很多,提前完成指标,甚至超额完成了。

而反观日耳曼尼亚那边的技术发展情况...

就让祝融很是摸不到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