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皇太极南攻明

此段历史发生在公元1636年至1643年,主要讲述皇太极登基建立清朝后,收服朝鲜后,开始着手南攻明朝,准备入关,但此时皇太极突然病死,顺治即位,多尔衮摄政。

这个时期,世界历史上,1640年,英国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标志着英国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这也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而我国尚处于明末昏暗的混战中。1640年,葡萄牙推翻西班牙的统治,恢复独立,进入布拉干萨王朝统治时期。1641年,英国国会通过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文件《大抗议书》。1642年,荷兰航海家塔斯曼抵新西兰南岛。1642年,英国爆发第一次内战。1643年,世界上在位最久的君主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即位。

有诗歌颂皇太极道:揽辔秋风听野歌,雄图开辟太宗多。遥知王气归辽海,不战中原自倒戈。

话说当年,太宗皇帝登基建立大清朝,但刚上位,心里头就遇到一个不痛快!为啥呢?就因为朝鲜的使臣太不懂事儿,太宗的旨意他们不肯照办,这可把太宗给惹毛了。得嘞,把这使臣打发回国,再派别的官员带着书信去质问他们。结果呢,派去的官员回来禀报,说朝鲜那边接到书信看都不看,还说些特别不客气的话。

太宗一听,这哪行啊!马上把大臣们都召集起来开会。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都主动请旨,要出兵收拾朝鲜。太宗就说了:“朝鲜那点实力,根本不是咱的对手,肯定是被明朝给蛊惑了。咱要是想征讨朝鲜,得先把明朝给攻下来,不然明朝的兵出来捣乱,咱可不好办。” 大臣们一听,纷纷点头:“主上您说得太对啦,那就先请旨攻打明朝。”

太宗就任命多尔衮、多铎为征东统帅,还特意嘱咐:“咱现在攻打明朝,就去吓唬吓唬他们,闹一闹就行,让阿济格他们去就行了。” 接着就把阿济格叫来当前部先锋,让他带两万兵马去征讨明朝。还当面给阿济格传授作战方法,告诉他得手了就赶紧回来。阿济格领了命令就出发了,嘿,还真厉害,不到一个月,就攻下明朝十六座城,还缴获了十八万的人畜等物资,派人回来报捷。太宗一看,达到目的了,就下令让阿济格班师回朝。您瞧,这次清兵攻打明朝,就是为了吓唬吓唬,让他们别插手朝鲜的事儿,好趁机去征讨朝鲜。

到了冬天,天气冷飕飕的,太宗祭告天地和太庙,带着贝勒、亲王,还有蒙旗汉军,分前后两路出发,那队伍浩浩荡荡的,直接朝着朝鲜国都杀过去。朝鲜的兵哪见过这阵仗啊,一听清兵来了,吓得撒腿就跑,那些要塞轻轻松松就被清兵攻破了,一直打到朝鲜都城。

朝鲜国王李倧慌得六神无主,赶紧派使者去迎降,还奉上书信请罪。太宗可没那么好糊弄,把书信一扔,把使者给喝退了。李倧听说这事儿,吓得魂都没了,亲自带着文武百官,献上一堆子女玉帛,跑到太宗马前投降。太宗这人还挺有胸怀,禁止士兵们干那些淫掠的事儿。进了城三天,就犒赏三军,这时候都快过年了。太宗就在朝鲜国都摆开宴席,热热闹闹地祝贺新年。

过了几天,太宗又带着大军渡过汉江,打算攻打南汉山。朝鲜国内全罗、忠清二道,都派援兵到南汉城。太宗让军士们驻扎在江东,靠着水扎下营寨,命令先锋多铎带兵去迎敌。嘿,朝鲜的援兵没打几个回合,阵脚就乱了。李倧听说援兵又败了,没办法,又派大臣到满营求和。

太宗就派英俄尔岱、马福塔两个人,带着敕令去传达旨意,让李倧出城来拜见,还得把罪魁祸首捆了献上来。李倧回了封信,说愿意称臣,但是求着免了出城觐见和捆献罪魁祸首这两件事儿。太宗可不答应,下令大兵进攻,从长山口攻克昌州,把安黄、宁远等地的援兵都给打败了。

太宗又命令多尔衮打造小船,去偷袭江华岛。朝鲜兵听说清兵来了,硬着头皮应战,可哪能挡得住大清兵的锐气啊,眨眼间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大清旗帜就插上了江华岛,还派人到御营报捷。太宗又给李倧下旨,让他赶紧按照之前的旨意,把罪魁祸首捆了献上来,不然可饶不了他。李倧实在没办法了,只能上表乞降,啥都答应,还把世子送去当人质。太宗又说,以后朝鲜侍奉大清的礼仪,就把以前侍奉明朝的那些礼制照搬过来就行。李倧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乖乖听话。

当下就在汉江东岸筑起一座坛,定好了日子朝见。到了那天,多尔衮带着李倧出城,走到南汉山附近,然后步行到坛前。这一场清朝和朝鲜之间的故事,可真是热闹非凡呐!咱接着唠,上回说到朝鲜国王李倧到了汉江东岸那座坛前。嘿,您再瞧瞧这阵仗,坛上那旌旗飘得,在太阳底下晃得人眼睛都快睁不开了。坛上坐着的,正是咱大清威风凛凛的太宗皇帝。李倧一到这儿,就跟被施了定身咒似的,呆愣愣地站在那儿,估计是被这气场给镇住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突然,旁边有人扯着嗓子喊:“至尊在上,还不赶紧磕头行礼!” 这一嗓子跟炸雷似的,把李倧吓得一哆嗦,赶紧 “扑通” 一声跪下,规规矩矩地行了九叩首大礼。这时候,两边的鼓乐那叫一个热闹,你方奏罢我方登场,那声音震得人耳朵都快麻了。等这鼓乐一停,坛上就开始宣读诏书:“你既然已经乖乖归顺我大清了,听好了啊,以后每年都得按时来朝贡一次,可别给我掉链子,要是敢违约,有你好受的!” 李倧哪敢有二话啊,脑袋点得跟捣蒜似的,连忙答应。不光这样,还得把长子李淏送去当人质,又拿出大把的银子、物资啥的,好好犒劳清军。

第二天,太宗大手一挥,下令班师回朝。李倧那叫一个恭敬,一路跪着送出十里地,还和两个儿子告别,那场面,真是要多凄惨有多凄惨,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看着怪可怜的。太宗这人也还挺大气,说:“行嘞,今明两年的贡税就免了,后年再按规矩来。” 李倧一听,赶紧谢恩,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回去了。太宗这边呢,带着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回满洲了,还把朝鲜那些带头破坏盟约的家伙,都给押回去砍了脑袋。

这太宗搞定了朝鲜,东边没了后顾之忧,就一门心思琢磨着怎么攻打明朝。可谁能想到,这时候李闯王李自成、张献忠这些人在陕西、河南、四川这些地方搅得是天翻地覆,闹得那叫一个厉害。明朝的那些将军们都忙着去围剿他们,根本顾不上边疆的事儿。太宗一看,机会来了!马上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这三个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去攻打明朝东边。明朝的总兵金日观带着手下拼死抵抗,可还是寡不敌众,最后战死了。

到了崇德三年,太宗又任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岳托为扬武大将军,让他们带着左右翼,兵分两路去攻打明朝。清军从长城青山口进去,到苏州会合。您再看看明朝这边,那些守边的将军们,一听说清兵来了,吓得撒腿就跑,比兔子还快。这还不到一个多月呢,清军就一口气攻下了四十八座城,一路打到了高阳县。

这高阳县有个明朝以前的督帅,叫孙承恩。这时候他正在家养老呢,听说清兵进城了,自己手里没兵没武器,拿啥抵抗啊?没办法,一咬牙,服毒自尽了。他的子孙十几个人,那可都是硬骨头,每个人都拿着家伙事儿,拼了命地去和清兵干架。清兵一开始没防备,还真被他们杀死了几十个人。但双拳难敌四手啊,最后还是因为人太少,一个接一个地牺牲了。

清军又从德州南下,打到山东,进了济南,把明朝的德王给抓走了。这德王是明朝的宗室,叫朱由枢,是崇祯皇帝的兄弟,被封在济南当王。这时候,山东巡抚颜继祖,山西总督卢象升,带着兵来保卫京城。可等他们到的时候,清兵已经渡过黄河往北走了。颜继祖就跟崇祯皇帝说:“皇上啊,清兵都打到咱这儿来了,这仗打下去胜负还真不好说,要不咱先求和吧。” 可卢象升不干啊,他坚决主战。崇祯皇帝就让他俩商量商量,结果一个要和,一个要战,根本谈不到一块儿去。卢象升接着上奏,说要和杨嗣昌、高起潜他们分开兵权,各管各的,谁也别管谁。这奏章递上去,兵部讨论了一番,最后决定把宣大山西的兵分给卢象升,山海关、宁远的兵分给高起潜。崇祯皇帝同意了,还封卢象升为尚书,让他赶紧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