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这些读书人前往南洋,就等于是要他们自愿放弃科举之路,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读书人,朝廷要是给不出足够的利益,他们是一定不会去的。
这一点,不是朝廷下旨就能解决的,断人前程,在场的诸位内阁成员,都不敢私自提议强制执行。
“不若这样,”赵贞吉出声提议道,“凡是自愿前往南洋任教之读书人,满教五年者,朝廷礼部便授予其举人之功名,诸位以为可行?”
“太过矣,如此举人泛滥,于国无益!”
陈以勤对此进行了反对,认为不可授予这般高的功名,“秀才便足矣,举人太过!”
陈志眯着眼,想起了洪治帝对于科举改革的一些想法,听到赵贞吉这时提出要授予那些前往南洋的读书人举人功名,便出声道,“孟静兄之提议,志认为可行,然前往南洋之读书人,礼部授予其举人功名后,需优先选择南洋之地履官任职才可!”
洪治帝对于科举制的改革,有自己的见解,再谈及昔日强秦覆灭,而汉朝初建,秦朝自商鞅变法之后建立的军功名爵制度,依旧在汉军之中存在,且根深蒂固。
汉承秦制,军功爵制汉朝成立,自然也就被保留了下来,可汉高祖刘邦是一个政治眼光极高的一位帝王,他从汉朝建立之后,就敏锐的发现,军功爵制,国家定鼎之后,就不是助力,而是阻力了。
此时国家较为安稳,没有那般多的仗,可以供这些将士去晋升,士长久无法晋升,容易滋生怨言。
若是效仿始皇,不改军功爵制,依旧对外发动战争,这对于百废待兴的汉朝来说,是极度危险的。
故而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国之旧例,广赐民以爵,秦国时,因连连征战,国家钱粮缺额,秦国下令,凡是民间纳粮给朝廷的百姓,秦国便会赐予一定的爵位给予,鼓励民间积极纳粮,解秦国钱粮之缺。
此爵称之为‘入粟拜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