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古人的智慧

穷得人想不到,有钱人不会这么做,导致羊毛脱脂这些工序没人会去做。

从而便宜了贺宣,捣鼓出肥皂,给羊毛脱脂,做出毛衣。

当时没有把织毛衣这门手艺卖出去,也是有这些考虑,不止是织毛衣的方法,还有梳毛线,再往上还有制肥皂。

缺少了其中一道,羊毛是不可能变成毛线的。

可是三千两银子买三门独家手艺,呵呵,哪有这种美事。

所以,老杨他们时不时瞅一眼公子的动静,就是想跟公子汇报下大家商量出来的方案。

等贺宣出来,就被拉去听汇报。

杨李氏和罗家旺几人也匆匆赶来。

贺宣坐在上首,面色严肃,听着老杨说起讨论出来的方法,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种是杨李氏提出的,可以把织毛衣的这些妇人都安排在织坊落脚,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外人打听毛衣的织法。

有点类似于提供员工宿舍,把人隔离起来。

这个方案,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庄子上的妇人还好说,很少接触外人。

但是村里来的这一批,把她们留在庄子上落脚,不一定是好事,哪怕贺宣愿意花钱,造屋子,也不好限制人家的自由。

都是有家有口的,出来干活还回不去了,换你你怎么想?

而且这法子治标不治本,但凡有泄露的心思,就算在庄子里住着,也能找其他方法出去,田庄又不是刑部大牢。

杨李氏能有这个想法,说明是认真考虑过这些事情的,不过受限于眼界,自小就是奴仆。

一大家子都是卖给主家的,不敢有反抗的想法,遇到问题,会代入自身经历。

第二个法子是罗家旺提出,于五郎补充的。

织毛衣的手法,有人想学拦不住。

于五郎在京城销售,当然遇到过掌柜的收买这些情形。

有人唱红脸,花银钱收买于五郎,想知道羊毛怎么做成毛线,还有于五郎的底细。

有人唱黑脸,表示毛衣的织法,想破解不是难事,主要是懒得花费时间。

好赖话都被说完了,让于五郎收点银子,把手艺交出来。

于五郎是贺宣从村里开始培养的心腹,刚开始还有些担心被人仿制,等见识过贺宣卖出这么贵的毛衣后,把心放回肚子里。

自家公子的脑子不知道多好使,能从富贵人家兜里掏银子,要是自己上了外人的当,回到村里还不得被母亲打出家门。

不过也证明一点,毛衣的织法想保密很难。

罗家旺考虑过府中的人手,提出不管织毛衣的法子,专心守好纺线之前的步骤,这些人哪怕会织毛衣,没有毛线也做不出来。

贺宣评估过两个方案,自己比较倾向于第二种。

其实从建织坊的地址就不难看出这点,织坊是建在大门口的。

而洗羊毛,晒羊毛,梳毛,捻线这些都是府里的人干的。

要是人手不够,贺宣宁愿花钱买铁毛刷,买纺车,也不招人干。

主要就是保密前面这些步骤。

思索了一会儿,没有人提出更好的意见,贺宣开口道。

“我觉得两个法子都不错,各有裨益,不如结合一下。”

“罗家旺,负责府里羊毛到毛线的所有步骤,保证供应足够的毛线给织坊,人手跟杨管事协调。”

“只有一点,这些工序必须要自己人才能接触到。”

“杨李氏,负责织坊,安排妇人纺织,监察毛衣质量,要是有村里的妇人要求回家织的,你控制下一件毛衣要多少毛线,在织坊合格后,可以回家织。”

“但有一点,不能单独领毛线回去织,三人以上为一组,互相担保,要是这组人里面有一个偷工减料的,三人要赔偿织坊损失的毛线,往后也不能在织坊干活。”

贺宣这样做,可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减少毛线被妇人“省”下来,补贴到自家人身上的概率。

织坊缺人手,往后天气越来越冷,下雪后,再让这帮人每日都来庄子,也不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