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开学的事情还历历在目,时间就已经过去一个月了。
这个月学子们都在适应书院的节奏,还沉浸在选修课的挑选中,一些刚接触马匹的学子,上了几次骑术课,还不能单独上马。
旬考就要开始了。
周夫子这个消息说完,下面一片安静。
但是每日下课后,大家明显用功许多,四个学堂里时时都有人在复习。
贺宣觉得学堂里声音嘈杂,还不如回斋舍关上门用功来的清净。
书院的旬考跟贺宣之前的有所区别,几位夫子会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两个题目来出题,学子们只要开始考试后,选一个题做一篇八股文章即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个考核的难度比科举会降低很多,但不要以为很简单。
这反而更能看出学子的真实水平。
文章会由四位夫子阅卷,山长和其他先生辅助,评价出名次。
光是阅卷这个过程,就要耗费先生许多时日。
所以,只有刚入学的学子有这个待遇,等明年,书院对于老生就会宽松许多,旬考变成季考。
到了第三年,就会变成学子主动找先生出题,才有考试,因为三年一轮春闱,这时候要是学子自己还不知道用功,也就没必要逼着学。
很明显科举无望的,就可以回家自己看书,或者外出游历一段时间积累底蕴。
书院里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学子们没心思关心其他事情,可能大家对于排名都有些在意。
水房食堂排队的队伍都短了些,贺宣还有些奇怪,后面看到几个同窗,在学堂里啃着馒头包子看书。
这用功程度,不佩服都不行,人家能考上秀才,还是有真本事的。
贺宣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来,却动了个小脑筋,抄书的时候,总会遇到几个典故,把这些写在一边,平日里多背背,写文章的时候能用上一个两个,就不会言之无物。
跟傅晶孟长生他们写同一个题目的文章,然后从结果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孟长生有空还会把自己的破题思路跟贺宣探讨下。
不同的思想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贺宣听完后,自己重新写,比第一次总要好上不少。
经常锻炼制艺,贺宣有点摸到门路的感觉,首先要把握题意,然后提炼中心思想。
用现代语文的方法来做,结合典故,哪怕不算非常优秀的时文,也称得上完整。
在想往上进一步,就要加深思想,从宏观上看,从大局上看,总得来说就是升华主题。
辞藻华美些,韵律协调,文章读起来就朗朗上口,算的上一篇绝世好文。
以贺宣这点墨水想做到三四点,难度不小,能把合适的典故用进去,就算不错了。
时间很快就到了旬考这一日,四位夫子拿着纸张进入学堂。
为了让学子适应科考,书院组织的考核都是用科考用纸,样式跟平常有些不同,也可以防止学子作弊。
毕竟四书五经的内容就这么多,有些题目出来出去,很容易遇上相似的,更换纸张,学子就只能当堂书写,跟平日修改过的文章总有些区别。
贺宣拿到纸张后,先把上面两道题目分析一遍。
打好腹稿,不然写到一半写不下去,重来浪费的时间更多。
旬考只做一篇文章,快的人一个时辰,就已经交卷,慢些的,会拖到午时,在夫子的围观下交卷。
贺宣大约写了两个时辰,前面一个时辰,把文章写在自己的纸上,修改语句,查看自己的典故是否合适,有没有错字。
确定无法用更好的词代替,通读一遍后,誊写到纸上。
每个字都写的非常用心,毕竟每人一张纸,卷面整洁,也是夫子评判标准之一。
抄完之后,贺宣再次核对,确定没有遗漏。
这时候,学堂里已经有五个人交卷了,傅晶就是其中之一。
贺宣看了眼孟长生,他也写好了,只是等墨迹干,跟贺宣轻点下头。
两人几乎是前后脚出来的,在外面等了会儿丰叔明。
三人往斋舍的方向走去,边走边讨论自己的文章是如何破题,用了哪些好句。
考完之后,有种虚脱的感觉,应该是短时间用脑过度,大脑一直活跃消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