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说道:“仓颉乃黄帝身边之史官,据传此等文字,乃由其整理并推行之。
经历代后人不断之简化、演变,终成今之如此文字。或许,此商契与仓颉本为相识之人也,一人造字,一人整理推行之。”
“此简化字,果真是那仓颉后人所造?”
“确是其后人改造而成。”
“此文字可有其名?”
“笔画繁多者谓之繁体,笔画较少者谓之简体。”
“噫!如此规范之文字,取名怎这般潦草?为何多笔画者曰繁,少笔画者曰简?公子还是重新命名吧。”
这一问把木耒给问住了。 接着,他突然想到,字体有隶书、楷体、宋体、行书和草书之类。
宋是不可能叫的,叫隶书好像也不合适。唐代的时候叫行书,还有个写狂草的张旭…… 不如我列出几个让他选选?
木耒说道,“若要为此字命名,我道出几个,汝可从中拣选。一为楷体,楷书;二为正书;三为行书;四为草书。”
说完,木耒拿起桌案上的毛笔,将笔头在砚台中润了润,随后依次写下了 “楷”“正”“行”“草” 四个楷书大字。
计吏筹看着木耒写下的字,嘴里不停地念叨着这几个字:“楷、正、行、草,楷、正、行、草……”
念了几遍之后,计吏筹说道:“楷、正可应公子所述之繁体,行、草可应公子所述之简体。
若令我选,楷较正妥,楷乃法式、典范之义。
行书与草书皆可,然就其名称而言,犹 “行” 更佳些。行书更能显文字书写之流畅性。
不如这般,公子所言之繁体便称作楷书,简体则称作行书,如何?”
“如此甚好,繁体称楷书,简体称行书。”
说完,计吏筹便依次展开字帖,他越看越入神,随后赞叹道:“妙哉!妙哉!
“此繁体字可用于卿士教学,而彼等庶民奴仆则可用行书教学,行书与楷书相差之字数不过数百耳。
若是发文通告,皆可用楷书书写。彼等庶民奴隶亦可看懂九成。”
木耒说道:“呵,识繁用简,确善。遂如此罢,字吾予汝留下,汝好好研习。
汝观观尚有哪些常用字,吾未于字帖中列出,汝可一一写下,吾好对照着与汝补上。”
“诺,遵公子之命。吾定会于同样之表格中,书公子遗漏之文字。”计吏筹回道。
木耒则离开计吏筹的房间,回自己的卧房去了。